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建议结合大纲解析和肖秀荣的1000题同步学习,每学习完大纲的一个部分,立即完成相应的练习题,推荐使用铅笔作答,以便于回顾时能重复利用这些高质量的题目。对于那些在理科领域或是政治基础稍弱的同学,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大纲解析,标记重要段落和知识点,以加强理解和记忆。我个人来自文科背景,政治底子还可以,完成了肖秀荣1000题后,也尝试了大纲解析的配套练习,但由于时间限制,未能深入复习。在冲刺阶段,我采用了《风中劲草》作为背诵资料,感觉还算有效,但务必尽可能地熟记,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背诵肖四,我也不例外,尽管不够熟练,关键是形成深刻的印象,考试时能自如地展开论述。所以,不论如何,尽量提炼关键点,并确保每个回答区域都充实填写,这样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大概是小弟考研的这几门里的最强项了,依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复习。想说无论是强项弱项都应同等对待,不能因为是强项而因此放松,弱项的话就更应该倍加重视。考研不考听力,主要是阅读和作文,因此我采取的是应试的复习方法。大概从4月份之后就开始做英语阅读真题,从93年的真题开始,到8月份基本做完一遍。期间做了一些模拟题(后来发现完全没必要,真题就够了)。对于单词书小弟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无论多厚的词汇书,只能看进去一、两个list,鉴于此,我在做完20年阅读真题后,结合一些考研班老师的经验(考研真题里的词汇重复度很高),决定把阅读真题里出现过的词汇总体过一遍,当时采用了有道词典的“单词本”功能,把20年真题里的生词全部筛出(一共700左右),然后收录进这个单词本里,并且在之后的4个多月的时间里,时常翻阅(艾宾浩斯曲线记忆法?)。就考试中的效果来说,这种方法很是好用,考场基本无生词,至于作文,小弟背了一个模版,一个模版就完全搞定了。看之后的得分情况,作文基本上给了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来谈谈“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涵盖了语言的本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多个方面,是理解语言现象的基础。我认为,掌握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理解和应用。对理论部分,需理解并各种概念,如音位、词素、句法结构等。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语言分析中,这就需大量的阅读和实践。多读一些语言学名著,如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尝试解析身边的语言现象,这样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写作”这一部分,不仅考察语言表达能力,更看重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我的建议是多读、多写、多改。多读优秀的文章,吸取其精华,形成自有的写作风格;多写,无论是论文还是散文,都是锻炼表达的好方式;多改,则是为了提升文章的质量,每次修改都能看到自有的不足,从有针对性地改进。
再者,“汉语言基础”主要是对中国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深入研究。这部分需扎实的记忆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对古汉语,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熟记常见词汇和成语是基本功。我个人喜欢凭阅读古籍和诗词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对现代汉语,理解语法规则并能准确运用是关键,凭做大量练习题来巩固。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这两门科目并非孤立,它们相互关联,互为补充。语言学概论提供了理论框架,写作提供了实践平台,汉语言基础则是连接两者的桥梁。要善于将三者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握住这两个科目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