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十月期间,我每日投入一小时来解决1000题中第二次错误的部分,并购入了依据最新大纲编写的《风中劲草》复习资料,尽管它的部分内容可能与大纲存在差异,因为它较早完成精讲精炼。进入十一月,我开始第三次通读教材,或者选择阅读肖老师的精华版教材。此刻,只需关注重点内容。我会再做一遍1000题,全面解答,以确保上次做对的题目并非偶然猜对。这时,时政资料已逐渐发布,我每天都匀出时间来学习。十二月,我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重温1000题中的错题,并重新研读教材。每天坚持做一套八套题,力求彻底理解,特别是选择题,每一题都至关重要。八套题的大题部分可略过。这时,各种辅导机构会推出时政相关习题集,建议多做一些。真题中,除最后几道选择题完全考察时政外,其余题目也多多少少会有涉及。下半月,20天20题和最后四套题相继问世,无论是大题还是选择题,我都全力以赴地背诵,越熟练越好。确实,这个阶段是唯一需要大量背诵的时候,因此要持续不断直到考试前一天。
考研数学方面:
暑假结束后,大概浏览完课本,我就得着手全面学习了。此时再看全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哦,这个概念在课本里接触过,那个技巧运用的背后隐藏着某个原理,初次学习时就有这样的领悟。第一次通读课本时,我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需要提升的是技能的娴熟度。这一时期主要以刷题为主,虽然题量不算太大,但也迅速地完成了。11月起,我开始进行真题实战演练,规定自己每日解决两套,一周下来历年真题便全部覆盖。不过,重要的是填补知识空白和纠正错误,有时我在这些方面投入的时间甚至超过做题。紧接着,我立即重做了历年真题一遍,依旧选用李永乐的资料,并且在此过程中再次回顾了一遍复习全书,专注于错题部分。
考研英语方面:
在暑假来临之际,我购买了一本单词书,提前翻阅了几次。重要的是,不必逼迫自己硬记每个单词,这是不切实际的。大多数单词能记住就已经足够了。接着,通过实践做历年真题来进一步记忆单词,并了解它们的出现频率。实际上,许多考试大纲中的词汇在真题中并不常出现,就算记住也可能派不上多大用场。光凭单词,英语学习远远不够,像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新题型等部分,还需要你能将这些单词串联起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我个人使用的是张剑老师的《黄皮书》,完成了大约十五年的真题(我觉得其他各类模拟题没什么帮助)。我做了两遍,做题的同时,不仅要做题,还要复习生词、短语和复杂句子。直到考前半个月,我才开始着手准备翻译和作文。考试时,我选择先写作文,希望能用上之前背诵的内容。然而,完成作文后,我发现自己难以进入阅读的状态。尽管如此,最终的成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勘探地球物理,是一门融合了地质学、物理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核心在于利用物理现象来探测和解释地下的地质结构,包括地震、电法、磁法、重力和放射性等不同的勘探技术。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是考试的重点。
对地震勘探,需深入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如P波、S波的速度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方法,如偏移成像、叠前深度 migration等,也是考试的常考点。
电法和磁法勘探是理解地下电阻率和磁导率差异的关键。需熟悉各种电测深、电剖面和磁测深模型,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各类异常的识别和解释技巧,也是提高答题能力的重要部分。
再者,重力和放射性勘探则涉及到地球的密度分布和放射性元素的分布特征。要熟练掌握重力异常计算和反演,以及放射性测井的应用。
学习这门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同样重要。凭做实验,模拟实际的勘探过程,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数据处理的逻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我还建议大家多阅读一些经典的勘探地球物理书籍和研究论文,这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帮助你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定期做一些相关的习题和模拟试题,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进行强化。
我强调一点,虽然勘探地球物理涵盖的知识点广泛,但每一部分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找到这些联系,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将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