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在高中期间,我一直偏爱理科,对于政治总是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准备考研之前,我对政治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直到考研那天,我都心神不定,毕竟每次翻开政治书籍都让我昏昏欲睡。我记得最早接触的是任二的教材,那是为了打牢基础的那一种。等红宝书出版后,我也买了一本,每天啃几十页,用笔勾画出关键内容,每读完一章就做一章肖秀荣的1000题。这样重复看了两遍红宝书,感觉自己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那时已经是十一月了,我入手了风中劲草,开始每天背诵十页,不过我分配给政治的学习时间始终只有两个小时。风中劲草附带的习题质量不错,只是数量庞大,我只挑了标记的重要章节来做,最终也没能全部完成。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大约离考试只有七八天时,我购买了肖四、任四以及一本时事政治资料,专心背诵大题。对于其他题目,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力去解答,确保试卷上没有空白,甚至在交卷前半小时,我还在反复检查那些拿不准的选择题。总的来说,政治复习不必投入过多时间,我在老师的指导下简单学习,最后的成绩还算理想。然而,在考试临近的时候,政治复习绝对不能松懈,临阵磨枪的效果非常明显。
考研数学方面:
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颇具挑战性,有时难以理解某些概念,但我专注于掌握实用的定理和解题技巧。我会把这些要点记在笔记中,并在几天后尝试凭记忆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即使忘记了解题步骤,我也会坚持重试,不断循环,直到彻底掌握。经过这样的努力,第一次通读全书时感到毫无难度,做题变得轻而易举。
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经常包含一些非常有用的推论,在解题过程中极其便利,所以我特别注重熟记它们。我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完成了660题,但由于当时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考试日期临近,每天只能挤出两个小时左右,导致做题过程较为匆忙,缺乏深入的反思与总结,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真题我是一天一套,主要是由于时间紧迫。
然而,前期的大量练习使我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大多数题目我都能够熟练应对。因此,在面对真题或各类试题时,我能迅速解答,在实际考试中也能顺利完成所有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复习开始的较早从开始复习英语之初,我每天都是五篇阅读文章的量,加上做完后对详细解析的阅读,每天英语要花上大概2个多小时的样子。由于个人英语基础较扎实,我没有花时间去背考研英语词汇,但是整个英语复习过程中,我把每篇英语阅读中不认识的词以及词汇都摘抄到笔记本上,每天早上都会花时间记这些词汇和短语,这对于文章的深入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短语和常用表达,非常有用。
考研专业课方面:
水力学的基础理论是重中之重。这包括流体静力、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这些都是理解和解决复杂水流问题的关键。尤其是伯努利方程的应用,需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掌握流体流动的状态和特性也非常重要。比如理想流体与粘性流体的区别,层流与湍流的特点,以及它们对水流阻力的影响。还要深入理解流速分布规律,如泊肃叶定律和尼古拉兹实验,这些对分析管道流动和明渠流动有重要指导意义。
再者,水头损失的概念及其计算是考试的重点。无论是沿程水头损失还是局部水头损失,都需理解其产生原因并能准确计算。掌握堰流和闸孔出流的计算方法,这对设计水利工程设施非常实用。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凭做实验或者模拟实验来直观感受水流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量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凭解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能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强烈建议大家组建学习小组,一起讨论难题,共享学习资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至关重要。定期复习,每天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坚持完成,会学习更加有序和高效。遇到困难不气馁,积极寻求解答,你会发现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