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思想史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想要政治的高分,首先必须解决选择题,选择题以多选为重点(我的学习方法是,马哲需要框架图,毛中特需要点对点的记,我是都跟这肖秀荣的步伐前进的,尤其是他的毛中特,出题点很好,不像什么2000题之类的,毫无重点,篇幅问题不一一展开),对于正常人,主观题到后来几乎没多大差距。要提高书写水平,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条理清晰,善于使用符号(如abcd等)。遇到之前没背过的大题,不要慌,在给出材料中,找出能用的话,然后以面积取胜。
考研数学方面:
在二战期间,我对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要体会如下:首先,我过度沉迷于刷题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当初面对模拟题和真题,我只是匆匆完成并简单核对答案,偶尔错题也只是草率扫过便继续下一套,表面上看似勤奋,实则根基不稳,犹如建在沙上的城堡,经不起真正的考验。其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并未充分认识到。在二战复习中,我发现自己的许多概念理解并不清晰,稍有复杂的设定,我就容易陷入误区。最后,我设定了过高的期望值,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数学一门科目上,这使得我在数学上的压力巨大,投入过多的时间。一旦考试出现意外,心态立刻崩溃,结果满盘皆输。因此,切记不可孤注一掷,将所有重量级放在某一门课程上。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复习的核心无非是两部分:记忆词汇和精做阅读,尤其是历年真题。我选择了何凯文那本精简的词汇书,每天固定学习一个单元,早晚各浏览一次,无需死记硬背,重在持续接触。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考前一天,这是我做得最有效的一件事。其次,阅读理解同样重要,直到十一月之前,你可以忽略其他英语学习,专心做这两点。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和反复操练。
初期,我在背单词的同时进行阅读练习,选择了1990年至2004年的真题阅读。每篇文章和每个句子我都力求彻底理解,第一天完成,第二天再回顾一遍,目的是巩固记忆,而非追求短期效果。此外,每日我会额外做两篇张剑的模拟阅读,共约150篇,这些主要用于保持阅读速度和感觉,不必过于深入研究。
从暑期开始,我转而专注于2004年至20年的真题,按部就班每天一至两篇,并进行多次复盘,寻找错误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差异,这个过程需要实践来体会,我后来发现这样做确实有成效,今年我的考研英语阅读部分全对。当然,适量的模拟题仍是必需的,我个人推荐张剑的150篇阅读(分基础和提高两部分),我只完成了提高部分,效果不错。到了十二月,可以尝试一些英语模拟试卷,模拟真实考试环境,计算时间进行自我检测。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至关重要。经济学的核心在于资源配置,无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市场结构,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经济增长模型,都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对这些基础知识,我建议凭阅读经典的教科书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进行系统学习,并辅以各类案例分析,以深化理解。
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价值在于解释现实问题。我会定期关注经济新闻,尝试用所学理论去解读,比如失业率的变化如何反映经济周期,政策调整如何影响供需关系等。这样既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锻炼了答题时的分析思维。
再者,重视数学工具的应用。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往往需用到供求曲线、边际效用分析、IS-LM模型等数学工具,这是经济学的语言。需熟悉并熟练运用这些工具,能够画图解题,这对理解和解答复杂的经济问题大有裨益。
历年真题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凭对真题的研究,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以及出题风格,这有助于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模拟试题的训练也能提高应试技巧,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形成自有的笔记体系也很重要。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帮助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我个人喜欢将每个主题的关键点列成思维导图,这样既能清晰地看到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又便于回顾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