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生物与医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的复习,没有太多的技巧。就是抓住教材好好看,而且一定要看仔细。我用的是任汝芬的四个序列,但重点在序列一,序列二随着看序列一做过两遍,感觉有的题出的太刻板,就是教材的原话抠出来,用来强化基础还可以,倒没必要死抠。想做题的话最好还是做真题,虽然近几年真题的考点不会重复,但是出题思路和考察方式还是很值得借鉴。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内容比较多,质量一般,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做一下。最后临近考试的时候,肖秀荣的四套题有必要做一下,个别大题还是有压中的可能性的。此外还可以背诵一下大题的答案,虽说不一定压准原题,但有些话在考试中还是值得一用。此外,最后疯传的20天20题的小册子也很值得一看。同样,它压准原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有些话是万能的,可以拿来答题。我觉得文科的学习就是大量背诵,有些内容自己虽知道,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远没有别人总结的言简意赅,而且多记忆一些句子,在答题过程中也会节省不少时间和脑力。
考研数学方面:
暑假是个关键时期,规划日程至关重要。假期间如果不合理安排,假期结束时可能会感到压力山大,仿佛时间不够用,心情也会变得焦虑。因此,暑假务必充分利用,对于在基础班表现出色的同学来说,这是个极大的优势!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后,可以开始第一轮全面复习高等数学,我个人选择的是李正元的全书(封面为粉红色,非李永乐的红色版本)。我认为李范全书优于李王全书,它的题目丰富且具有挑战性,难度贴近考研标准。后来我接触了《高数十八讲》,深感其内容精良,可惜我当时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只能专注于这本书。许多人认为深入研读一本教材多次比广泛涉猎多本书更有益,我对此深表赞同。每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理解和进步,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无论是数学还是专业课程,这个道理都适用。
考研英语方面:
关键在于词汇和真题,如果条件允许,模拟题也可适当涉及。(1)对于词汇,我起初的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单词都不认识。初次记忆时确实感到吃力,因此前两次复习时,我会边写边记,一次英语一次汉语,强调刻意记忆。接着,每天我学习两个单元的新词,并重温前一天的两个单元,直到考试。每当遇到记不住的单词,我会在页面下方标注,10月份时着重回顾这些模糊的词汇。(2)真题的操练至关重要,需要反复研磨直至熟练掌握。尤其关注阅读部分。我的步骤是,先完成题目,然后在笔记本上翻译全文,对比答案纠正错误,再逐段默写并改正,最后深入理解答案解析,找出解题规律。这种方法虽然耗时,却能同步提升翻译、写作、语感及复杂句子理解等能力,无需额外练习其它题型。若你缺乏耐心或基础较好,可选择多次少量地刷真题。在时间安排上,6月前完成黄皮书的第一轮,接着做96年到07年的旧题,之后重做近几年的试卷,预留两套在考前最后一周使用。我倾向于在两小时内完成一套真题,然后再细致检查每个题目。务必控制好时间。(3)至于作文,从10月起开始背诵精选范文,每日大、小作文各一篇,不断重复,到了12月可以尝试动手写几篇以检验效果和速度。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完全依赖模板,要有自己的创新。
考研专业课方面: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微生物的分类、生理、生态、遗传以及其在食品发酵、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在复习时,你需对各类微生物有深入的理解,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等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对细菌部分,重点关注它们的形态结构、生长条件、代谢过程,尤其是与食品相关的一些特殊类型如乳酸菌、醋酸菌等。这些知识不仅会在理论题中出现,也可能在实验设计或案例分析中被考察。
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也是重要考点,理解基因突变、重组、转化、转导、接合等基本概念,尤其要关注这些过程如何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例如,耐药性基因的传递可能关联到食品安全问题。
再者,食品微生物的生态与控制是另一个大模块。了解食品中的微生态平衡,以及如何凭加工、储存条件来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是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掌握常见的食品污染源及预防措施,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控制。
别忘了实践操作和实验技能。理解并能解释实验结果,如微生物培养、鉴定技术,PCR、显微镜技术等,这些都是考试和未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结合教科书、笔记和文献,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多做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帮助你熟悉考试风格。参加讨论组或者找同学一起复习,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食品问题中,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这些复杂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