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应用统计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9月10日-11月5日:第二遍重复上一步的内容,看大纲,做1000题,纠错回大纲标注。注意第二遍的时候你可以把答案写在1000题上了,然后看1000题后面的答案,把错的以及你觉得好的题的解析在题目边上标注下,要知道为什么错,举一反三。11月6日-考研结束:刷完了两编大纲和1000题,这时候会出现一本震撼人心的资料出现—风中劲草,条理清晰,标注分明,重点突出,考研资料中的扛鼎之作。所以,你一定要把这本书当做是你考研政治的制胜法宝,一个字一个字的看,15天一本书,到考研结束加起来看了三遍。马原毛中特部分你可以多看几遍,四遍五遍无上限。此外,肖秀荣的《形势与政策》也出来了,买来利用空余时间看两遍。12月15日-考研结束:各种模拟预测题纷纷登场,这里首推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基本是人手一套,不要迟疑,买来赶紧把客观题做了,按照之前的流程对待客观题。4套卷就是专门为了主观题准备的,如果你不想留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政治上,那就建议你只背诵4套卷的主观题。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基础知识还算稳固,起步阶段侧重课本学习,然后深入到数学分册,大概重复研读两遍,以确保所有概念都彻底理解。在10月之前,我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知识点回顾。进入10月后,我会着手做800题,如果这部分内容能够掌握好,那么面临的挑战就不会太大。你可以尝试看看往年的真题,其实难度并不算高。做800题时,我每天稳定完成大约30道,偶尔兴致高昂会再多做一些。第一次过题,我习惯用铅笔在题目边上只记答案,遇到疑问或不确定的题目就在编号下划线,错误的题目则标上圆圈,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提升准确率。第二次,我会在草稿纸上仔细写出那些被标记的题目全过程(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建议除了一些基本题外都这样做)。
考研英语方面:
我正式开始准备英语是在7月份,红宝书抱着啃。我很喜欢红宝书每个单元前面有个单词表,只有本单元的单词没有中文意思,要回顾一个单元的单词的时候先看单词表,想不起来意思的做个标记。记单词是我一直没有停的事情,我觉得背单词对保持语感很重要,就算最后冲刺的时候因为要背专业课和政治不得不放一放英语,也不要忘记抽空看看单词。另外,关于记单词的方法,我一直推崇的是一本小蓝本的17搞定GRE单词的书吧,具体书名忘记了,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规划的一个计划表,有点夸张但是方法修改一下很好用。阅读,不得不说提升考研英语阅读的秘密武器,历年真题,老师讲的追踪溯源的分析方式是通用的,认真看完还能培养自己的西式思维方式,不过就是看起来慢了点,我的进度基本上是一个星期一年真题,。真题加分析过了之后的基本感觉就是能大概把出题人的思路了,像那什么态度之类的题目我以前一做必错的,后来基本不会再错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统计学这个科目,需理解其核心概念。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数据的学科,它的基础在于概率论。牢固掌握概率论的基本理论,如随机变量、期望值、方差等,是学习统计学的第一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抽样分布、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基本统计推断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统计软件的应用同样不可忽视。R语言或者SAS、SPSS等统计软件是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工具,熟练操作这些软件,能够帮助快速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如假设检验、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等,软件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统计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实践性强的学科。我建议大家多做案例分析,凭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理解。从公开的数据集入手,比如Kaggle平台,尝试进行数据清洗、探索性数据分析,进行建模和预测。这样不仅能提升实战能力,也能你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定期复习和做题也非常重要。我通常会把一周的学习内容分成几个小模块,每天复习前一天的内容,做一些相关的习题。这样保证我对每个知识点都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不要忘记参与讨论和交流。在论坛上提问,参加学习小组,或者找一位导师或同学一起探讨,这些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你对统计学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