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应用统计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购买了大纲解析作为政治复习的起点,每天同步完成1000题的相关章节练习,整个过程大约用了一个月来完成首次复习。初次复习的重点在于领会概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需要构建清晰的框架,此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间线索也需理顺。进入第二次复习阶段,大纲解析的主要作用变成了巩固记忆,同时配合背诵风中劲草,并再次刷1000题对应的题目,这个过程大致占据了半个月的时间。二轮复习完毕后,大量背诵工作接踵而至,包括风中劲草、八套卷以及各类预测卷,其中肖秀荣的押题卷尤其值得关注,毕竟他今年精准预测了四道大题。在此期间,可以抽空学习徐涛的选择题策略和任燕翔的主观题技巧。政治学科讲究的是熟练度和记忆力,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回顾,特别是选择题部分,错误率应尽可能降低。早晨醒来时,我会翻阅所做的笔记。到了九月底,完成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和1000题的跟进,解题速度提升,焦虑感也随之减少。起初不必过于着急,因为大部分人都在同一时期起步,关键是要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学习。
考研英语方面:
实习期间,我每天通勤将近两个小时,便利用这个时间通过手机应用复习了一遍单词。回家后,我又重新浏览了一遍,但这次只是看,不再刻意背诵。(重点:每年我只是用手机应用背一次单词,其余两次都是浏览和理解,不强制记忆,毕竟一次性记住那么多单词确实不易。)我认为,单词的意义并非如此繁复,它们往往因中西语言差异被赋予多种解释,但实际上并不需要全部记住。通过归纳和模糊处理,你会发现它们的核心含义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死记硬背并无太大帮助,关键在于阅读时能根据上下文推测其大致含义。我花费一个月的时间专注于小作文,改编各种类型的范文,使之符合我个人的语言风格和习惯,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到了考试时,小作文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因为这类实用型作文变化不大,只需替换些许词汇,基本分数就能拿到。
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我把它们结合起来练习,因为我正是从完形填空开始全面提高英语水平的。这两部分我仅做历年真题,从1986年至2013年,有时一周一套,后期时间紧迫时则一天一套。一位2013年取得82高分的朋友建议,当选项难以抉择时,可选择与文章主题相符的;同时,先看两个题目,读文后再解答,做完再继续看下一个题目。完成完形填空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很多正确答案可能是文章前文中出现的同义词、相应时态或反义词等。做这两类题目的时候,不应仅视为任务,还要学习其中展现的英美文化和习惯,以及为写作积累素材,包括词汇和句型。大作文我没有特别准备,倚仗原有的功底,这是我英语考试中的强项。我倾向于避免使用"I", "I think", "It"等,更喜欢将动词转化为名词,这样的表达通常更为流畅地道(这可能反映了我个人的偏好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望理解)。此外,这类用法在阅读和翻译中也常见,我在阅读时会留意并学习。还有一些常用表达会在历年阅读和完形填空中重复出现,记下它们十分有益。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统计学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式和计算上,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数据的科学,它的核心在于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能力。你需深入理解每个概念背后的含义,例如均值、中位数、方差等基本概念,以及抽样分布、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高级主题。
对公式,不要死记硬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推导过程。比如t分布和z分布的区别,不是靠记忆,是凭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和适用条件来区分。熟练掌握Excel或R、Python等统计软件的使用,它们极大地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案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找一些实际的数据集进行练习,如Iris花数据集、Titanic乘客数据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题和模拟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山东大学的统计学考试通常包括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所以你需全面训练,不仅要能准确快速地完成计算,还要能够清晰有条理地写出解题思路和分析结果。
在复习后期,我会定期做一些历年的真题,这不仅能帮助你了解考试风格,也能你熟悉考试的时间分配。每次做题后都要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这样不断提高。
我建议找到一个学习小组或者导师,他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帮助你解决困惑,共同进步。学习统计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保持好奇心和耐心,你会在其中找到乐趣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