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九月起,我着手收集必要的政治理论资料,选择了肖秀荣的一系列产品,不过并非全套,只挑选了其中对我而言最具价值的部分。十月份之后着手准备也绰绰有余。首要任务是通读一本内容丰富的教材,同时配合做题;接着是历年真题和习题集,需耐心解答并仔细核对答案;最后,关注时事以及肖秀荣近期发布的预测卷,这些通常在十二月才会面世。政治复习的特点是前期轻松,后期紧张,与英语持续稳定的复习节奏形成对比,因为它紧密关联当年的热点事件。到了十一月和十二月,集中精力背诵就足够了。分享个小贴士,我在初试的专业科目上表现不佳,但政治和英语的成绩较好,填补了分数差距大约十几分。因此,建议大家别忽视这两门科目,任何可以争取的分数都不应错过,毕竟最终算的是总分呢!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背单词这项任务并无太多热情,初期购买了红宝书,却未能完成任何一单元的学习。随后我发现,我并不擅长通过传统的词汇书来记忆单词。于是转向使用朱伟的《恋恋有词》,设定每日午后攻克一个单元,总计30个单元,正好能在一个月内完成一轮。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次日早晨用半小时重温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在此推荐一个小技巧,即在第二天早上复习时,备个小本子记下那些你不熟练的单词、短语和知识点,附上中文释义,不认识的单词也可抄录,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定期回顾。我选择在第三天默写这些内容,以加深印象,找出自己的弱点,以便下次重点关注并反复练习。同时,十二月开始,我会滚动复习之前的句子和作文,并不断翻看单词,保持对它们的熟悉度。
在这个阶段,我正式启动阅读训练,涵盖了从2008年至2019年的历年真题,每次做2至4篇文章,务必确保事后进行深入总结,彻底理解每一篇文章。由于真题需要多次实践,预计在考试前会做3至4遍,具体计划可按个人情况调整。
考研专业课方面: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构造现象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图阅读、地质构造分析等多个方面。对这门科目,理解并掌握板块构造理论是基础,你需了解全球各大板块的分布、运动方式以及相互作用造成的地壳变形。地质图的阅读能力也非常重要,凭地图直观地看到地壳构造的分布情况,需熟练掌握各种地质符号的含义和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多做实例分析,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动力地质学原理主要探讨的是地质体在内外力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化规律。这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营力过程,以及地震、火山、地壳变动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制。在复习动力地质学时,理解地质过程的动态性至关重要。比如,理解风化和侵蚀的过程,需从微观到宏观,从物理到化学多个角度去思考。对地质灾害部分,除了理解其发生机理,还需掌握预测和防治的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读、思、练”三者缺一不可。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深入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解析地质现象;大量练习,无论是解题还是实地考察,都能帮助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也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巩固记忆,发现知识盲点。
我想强调的是,构造地质学和动力地质学原理并非孤立的知识点,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例如,构造活动往往引发动力地质现象,动力过程又会进一步影响地壳构造。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整合,尝试寻找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会使理解更加深刻,也更有利于应对复杂的综合性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