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首先,不必急于提前准备,毕竟时间和必要性都不允许,待到考试大纲公布后再着手规划也不迟。初期的政治复习不需要过分依赖机械记忆,因为大部分论述题的差异并不显著,分数的关键往往在于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其次,政治学习强调的是领悟力,尤其体现在主观题部分。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的需要去领会其内涵。我还记得当时中午阅读后,午睡时都在思考,马克思的思维真是深邃,竟然能构思出这样的理论体系,呵呵......虽然政治内容繁多,但并非无章可循,如果按照时间线索去学习,许多概念会变得容易理解,这就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思考。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水平中等偏上,与政治科目相当稳定。听力和口语是我的短板,勉强通过了六级考试,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算不错,这可能是因为偶尔我会浏览英文网站或阅读英文新闻。据我理解,考研英语的挑战不仅在于词汇和语法,更在于使用英文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时即使完全理解文章和题目,也可能无法正确答题。首要任务当然是掌握词汇。我选择的是由俞敏洪主编的无序绿皮单词书,但实际上任何单词书都可以,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能懈怠。到了复习后期,主要依赖真题来学习词汇,早期则依靠单词书。
英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选择了丁晓钟的历年真题超精解,同时也购买了张剑的真题黄皮书作为参考和对比。我从一开始就着手做真题,从难度最高的2010年开始(结果不尽如人意)。我想表达的是,近年来的英语试题相对简单,但我们应以应对最困难的情况为准备。初期,我在阅读理解中的错误率较高,大约错了七个左右。后来我发现,我倾向于用自己的逻辑解答,而非依据文章寻找答案。考研英语需要根据文章内容选择答案,而不是凭直觉。到后期,我将阅读错误率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是第一遍的错误率,之后真题更多用于自我评估)。对于长难句,我认为真正的考验在于翻译部分,而阅读理解并不需要深入解析每一个复杂句子,只需大致理解其含义。因此,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足以应对考研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从第二次做真题开始,重点转向分析,识别不熟悉的单词、常出现的短语搭配以及反复落入的陷阱。我没有计算具体做了多少遍,只是反复练习。到最后,一眼看到首句就能大致猜出文章主题和问题所在。
作文是我较弱的部分,所以我投入了较多时间。我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他的风格比朱伟的更为平实,也更容易背诵。我从九月底开始研读并背诵王的作文,主要集中在真题的作文,涵盖了大约十几年的试题,其他预测题没有背诵,因为时间紧迫。后来我又买了张剑黄皮书的作文部分,但除了获取一些素材,我并没有深入背诵,最终这些素材也没有派上用场。因此,我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预计总分也就十七八分左右。我认为,作文最重要的是形成个人风格,单纯依赖模板意义不大,考试时可能会因紧张忘记背过的模板。最好是能总结出自己的写作框架。
考研专业课方面:
文学史与文学理论,这是对历史长河中文学发展的深度剖析和理论构建。学习时,你需广泛阅读,从先秦到现代,从诗歌、散文到戏剧、小说,每一时期的重要作品都不能忽视。要深入理解各种文学流派和理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掌握其核心观点并能运用到具体文本分析中。理论学习不能空洞,需结合实例进行实践,这会使理论知识更为扎实。
语言学概论,它是研究语言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你需了解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基本元素,理解语言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尤其要注意的是,语言学并不只是理论研究,还需凭实际的语言材料来验证和应用理论,比如凭对比不同方言或外语来加深对语言共性和个性的理解。
汉语语言学基础,这是对母语的深入探索。学习中,不仅要熟悉汉字的构造、演变,还要理解汉语的音韵、词汇、句法特征。尤其是对汉语的特点,如四声调、词序、虚词的使用等,要有清晰的认识。也要关注现代汉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例如网络语言、方言变迁等,这些都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整理笔记和做题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将书本知识提炼成自有的语言,既能巩固记忆,也能帮助理解和应用。定期做模拟试题,不仅检测学习效果,也提前适应考试的节奏和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