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最佳的政治理论学习起始时间是7月,过早可能会导致记忆不牢,而太迟则可能造成记忆困难或需要大量额外时间。规划时,应根据个人打算复习的次数来设定每日的学习量,比如按页数分配。不推荐依据每天设定的学习小时数来规划,因为若仅规定一小时学习政治,要么难以确保学习质量,要么可能导致进度滞后。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考研英语我还是有心得的。我的英语不好,经过大半年的学习下来,可以说,英语我是准备时间最充分的,也是最系统的,首先是单词,我把考研中经常出现的3200多个单词背得烂熟(个人觉得背5500没必要,有些根本不会出现,背了也白背),方法就是把97-13年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来,然后把不认识的单词写在本子上(千万不好写在单词旁边)。算起来这70多篇阅读我至少做了3遍。这样单词我也背了,阅读理解也会做了(要知道得阅读者得考研英语)。最后我的阅读理解基本上是一篇错一个甚至全对。然后是翻译,个人觉得翻译也很重要,并不是因为它的分值,而是因为会做翻译,那么你的长难句的问题就不大了,而长难句是贯穿整个考研英语的。我的翻译是先跟着老师学语法,然后做真题,97-13年的翻译我做了两遍,可以说第二遍的收获是最大的。接着是作文,作文很重要,占有30分,对于作文范文还是要背几篇,我由于最后没什么时间了,所以作文就整理出两个通用模板,然后让老师给修改了一下,在考场结合题目自己发挥了。总结的经验就是作文还是要定时练练。剩下的完形填空和新题型,个人觉得这些没必要花时间,做好了前三部分,这两部分不会很差。总的来说就是真题要好好把握。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汉语言文字基础,这是一门深入研究汉语本质的学科,涵盖了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多个方面。我认为,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历史演变是关键。《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教材是必读之书,它们能帮助理解汉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多做练习题,如辨析词义、分析句法结构等,巩固理论知识并提升实际运用能力。我还建议大家广泛阅读古籍,这样不仅能积累词汇,更能感受汉语的魅力,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评论写作则更侧重于实践。一方面,需广泛阅读,尤其是时事评论、文学评论等,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评论风格和技巧。另一方面,要不断练习写作,从结构布局到论点阐述,再到语言修辞,都需反复打磨。每次写作后,记得反思和修改,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个人的习惯是,每次完成一篇评论后,都会隔一段时间再回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有的作品,找出不足并改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汉语言文字基础为评论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评论写作则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际中,使我对汉语有了更深的认识。两者的结合我不仅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也能在实践中展现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