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第四纪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在八月时,我开始观看张俊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讲解清晰易懂。接着到了九月,我着手做肖秀荣的1000题。大纲公布后,我仔细研读了一遍,发现内容非常详尽。随后,我转向阅读《风中劲草》,这本书相对精简且实用,我反复阅读了大约四次,并整理了一份详细的笔记,这让我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如果以后你需要了解如何做笔记,我可以告诉你具体方法,文字描述可能不太够全面。最后,我对《风中劲草》又进行了三次复习。此外,我购买了肖秀荣的八套卷,仅完成了选择题部分并重复练习了两次。对于肖秀荣的四套卷,我背诵了五遍,虽然记忆不够牢固。我还使用了任汝芬的四套卷和“20天二十题”作为额外的复习资料。
考研英语方面:
我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在大学一年级时顺利通过了四级和六级考试。去年七月,我开始使用朱伟的《恋恋有词》来背单词,但由于对这种方法不太感兴趣,所以我未能完成所有的词汇学习。九月份,我转向阅读训练,深入学习了不少英语考试策略和实践技巧。由于时间有限,我只专注于做2007年至2017年间的英语真题阅读部分,但我强烈建议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最好能完成所有阅读练习。每次读完一篇文章,我会首先用张剑的黄皮书自我校对,接着查阅之前的课堂笔记,最后将新词和复杂的句子整理到我的笔记本上,以便在考试前多次复习。十二月份,我购买了王江涛的作文书,熟记并默写了二十篇大小作文,并在考前自己提炼出了大小作文的各自模板。最好是个人独立总结,以免因套用他人的模板而产生重复感,影响阅卷教师的印象。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多个领域。我在复习时,特别注重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原理,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熟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等。自然地理学强调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我建议大家尽可能多地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有的分析能力。
地质学基础则更偏重于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对这个科目,深入理解地壳构造、岩石矿物分类、地质年代以及地质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我建议采用“由大到小”的学习方式,先从地球的整体结构开始,再到具体的地质事件和过程,深入到岩石矿物的微观世界。地质图的读解也是考试中的常考点,需多做练习,提升空间想象和解析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精读+笔记”是最有效的。精读教材,理解每一个概念,用自有的话做笔记,这既能加深记忆,又便于后期复习。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弥补。对复杂的知识点,凭绘制思维导图或者制作模型来帮助理解。
至于实践部分,条件允许,参加一些地质实习或野外考察,亲身体验地质环境,这会对理解和记忆有极大的帮助。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科普视频等,也拓宽视野,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