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光学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起步最晚的是政治复习,但这科的效益最高,每一单位的努力能换取丰厚的回报。由于我个人习惯于拖延,总是打算临考前突击记忆政治,因此原定的学习计划并未全部完成。如果提前开始,我推荐你们阅读以下书籍。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治红宝书”,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编写,非常权威,不容忽视,历年真题大多直接或间接出自此书,其修订方向也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其次,可以看杨杰主编的《冲刺背诵核心考点》,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与肖老的《知识点精讲精练》相似,但更精简,重点用不同的字体或阴影突出,条理清晰。接下来就是肖老的系列书籍,我购买了四本,包括《命题人1000题》的习题及解答,《冲刺8套卷》和《终极预测4套卷》。这些全是模拟题,紧密贴合真题,旨在预测考试趋势。我做了两遍《1000题》,在笔记本上做,自我批改并用红笔纠正,还针对错误题目多次复习考点。《8套卷》的选择题我都完成了,马原的大题部分也进行了查看,参考答案大致浏览了一遍。《4套卷》的所有选择题我都做了,且将所有大题倒背如流,直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刻还在反复背诵。对于时政,我仅整理了可能出现的考题,若想确保万无一失,可以考虑购入《形式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里面包含了最新的时政热点。
考研数学方面:
从五月初到八月底,我大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阅读,每读完一章,便自行证明其中的所有定理,整理个人笔记,并且在没有参考答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例题和课后习题。对于那些未解出的问题、记忆模糊的题目以及感到生疏的部分,我会分别做好标注,以便后续复习时重点攻克。这样一轮学习下来,数学基础知识得以稳固。今年人们普遍认为数学难度提升,但我认为并非更难,而是试题倾向于反套路,设有很多微妙的陷阱。因此,学好数学关键在于总结这些陷阱,对同一类型的问题尝试多种解法,探究一个问题是否能有多元的答案。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应该是最早开始的,众所周知,单词和阅读是必须要拿下的。单词,我就不说什么书了,每个人心里都知道哪本书更适合自己,在这里我想说一下,循环背诵,重复背诵最好。我做错的一件事就是阅读开始太早,单词还没有背几章,就迫不及待地做阅读,导致我后面的进程都会比别人快,但这不一定是好事。由于单词基础没有打好,阅读又开始太早,前期的错误率很高,在后期真题做的差不多了,留着最后模拟考试的真题没舍得做,在这个时候,我的英语阅读停下了,很痛苦那段时间,不敢做真题以外的阅读,怕打乱思路,结果过段时间再次做真题,英语阅读水平下降了一点。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一定先打好单词基础,再做阅读。前期基本上花很多时间在英语学习上,单词每天背一章,第二天复习前天背的单词,再接着背下一章,这样就能花掉好几个小时,在做阅读的时候,第一天做一篇,批改,第二天分析文章、问题和四个选项,第三天背诵你做的英语笔记,每天都要学习英语,每天!不能停!停了水平就会下降,这是我亲身经历,英语阅读水平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我在中间有两次英语阅读停了,水平都会比之前下降一个层次。英语真题的利用,很重要,没有必要做真题以外的题,真的没有,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从97年开始做就行,尤其是阅读,一定要体会出题人的思路,每一个选项都有一个名字,是细节题、主旨题还是态度题,副词怎么把握,怎么把选项和文中的内容对应起来,等等,第一遍做真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文章和选项分析透,真题重复做,留几年的真题做最后模拟考试用。刚开始阅读是一篇一篇做,接着是一年一年做,看看自己正确率,这之间什么时候换做题方法,应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我觉得黄皮书还是不错的,解析文章我就是看的这本书。
考研专业课方面:
工程光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涵盖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基本原理,以及光学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等内容。对这门课,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至关重要。例如,要深入理解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这是理解所有光学现象的基础。傅立叶光学的概念,如傅立叶变换和光学系统的频域表示,也是考试的重点。
光学仪器的原理和应用是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比如显微镜、望远镜、激光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成像系统的特性分析,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部分内容不仅需记忆,更需凭做题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再者,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的使用也需重点关注。能够熟练地利用这类工具进行光学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是现代光学工程师必备的技能。在复习阶段,我建议大家找一些实际案例进行模拟设计,这会大大提升实战能力。
光学测量技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了解并掌握各种光学测量方法,如干涉法、衍射法等,对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
学习工程光学,我提倡的方法是“理解+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多做题,尤其是设计类题目,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条件,参与实验室的工作或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更能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