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能源动力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理论的学习资料,我推荐肖秀荣的系列书籍,包括他的三本核心教材、八套卷和四套卷,以及徐涛编撰的小黄书,特别适合在冲刺期间用来背诵大题。我从8月启动复习进程,首先专注于阅读肖秀荣的书籍,并配合完成1000题练习。由于我自身是理科背景,政治并非我的强项,我发现通过老师的讲解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他会结合实例来阐释,这种方式既便于理解又利于记忆。
考研数学方面:
在这个提升阶段,主要目标是提升数学技能和解题能力,以符合考研的标准。我仔细研读了三本书:陈文灯的《数学复习指南》的高等数学篇,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复习讲义》,以及姚孟臣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例题精讲》,每本都精读了三次,并且做了详细的笔记,特别针对关键难题进行了深入解析。同时,我全力以赴地完成了李永乐的《经典400题》,之后又对其进行了深度剖析。对于做错的题目,我也专门收集并进行了反思和整理。进入12月,我逐渐减少了在数学上的学习时间,通常上午8:30到11:30会专注于第二次做数三真题(按章节进行),同时复习全书或强化自己弱项的部分。每周我会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两次模拟测试。在考试前,我已经完成了第二轮真题训练,并再次浏览了全书。最后的一周,我主要回顾了重要的公式和定义。
考研英语方面:
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起,我开始了英语单词的学习,那是我决定考研后,购买了一本《红宝书》作为词汇教材。尽管当时课程还未结束,我便尝试在上课的同时研读单词。初次翻阅,确实备受煎熬,大多数词汇陌生且难以记忆,但我仍然坚持完成了第一轮学习。第一遍几乎毫无成效,我认为反复接触单词至关重要,大约需要至少看十遍。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每当感到疲惫,我就通过复习单词来稍作休息。随着时间推移,我的速度逐渐加快,到最后阶段,我能在五天内浏览完整本书。
我发现有些人习惯于抄写单词的中文释义,但我不认为这是必需的。这样做可能会消耗过多的时间,尽管理解翻译是必要的,但主要目标是阅读理解,大致理解含义即可,有些单词还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来。
在阅读方面,我选择了星火的《阅读理解100篇》,起初每天完成一两篇。然而,随着复习深入,我发现这些练习与真实考试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倾向于将重心放在真题上。那些所谓的“100篇”或“200篇”,只需浏览了解文章结构,不必过于关注对错。
毫无疑问,真题是考研英语复习的核心材料。我选用的是张剑编著的世纪高教社黄皮书,重复练习了三次。对于写作,我采用了王江涛的《高分作文30篇》。作文的重点在于架构和句子表达。我背诵了书中的所有30篇范文,并亲自撰写了几篇文章,归纳出一个通用的框架,再请人修改润色,以便在考场直接应用。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传热学的基础概念至关重要。传热学主要研究的是热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的过程,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基本方式。在学习初期,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些基础定义,这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掌握各种传热模型和公式是关键。例如傅立叶定律描述了热传导现象,牛顿冷却定律解释了对流散热,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则涉及到了热辐射。对每一个公式,不仅要它的形式,更要理解其物理意义,这样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再者,实践应用是巩固理论知识的好方法。我经常凭做题来检验我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特别是那些需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问题,如计算换热器的效率,或者分析复杂系统的热流分布等。苏州大学的传热学试题往往注重实际应用,我建议在复习时多做一些综合性强的题目,这对提高解题能力非常有帮助。
我还发现,理解和分析实验数据也是传热学的重要部分。在准备过程中,我阅读了很多关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文献,这不仅增强了我的科研思维,也使我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我强烈推荐参加讨论组或找到学习伙伴。传热学中的某些概念可能比较抽象,凭与他人讨论,互相启发,深化理解。也凭讨论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