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身为一名高中文科毕业生,我对文科领域,特别是政治学科有一定的复习心得。因此,我的政治复习起步相对较晚,大约在8月才开始。我按照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来全面提升。8月期间,我专注于肖秀荣的1000题,主攻单项选择,并且通常在每日学习疲惫之时抽出20至30分钟做一些选择题。我会粗略记忆关键知识点,但务必标记错题,红色笔迹最佳,这对于后续复习大有裨益。不必过于追求复习资料的整洁,多做标记是个实用策略。整个8月,我以此方式消化了所有政治内容。
到了10月中旬,我发现政治是我相对擅长的科目,于是开始使用大学教材。我倾向于先稳固基础知识,以此构建个人的知识框架(这种方法因人而异,有些人仅需浏览知识点)。接下来,我使用了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发现它总结得相当到位。接着,我又详细研究了《肖秀荣1000题》,快速刷完单选和多选,对照解答解析,记住那些我不熟悉的知识点,将其记录在题目旁边或笔记本上(类似错题本,实际上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在这个阶段,正确率并不重要,因为此时对政治的整体理解尚未形成,所以犯错是正常现象。
一般来说,系统的知识点复审需要等大纲解析发布后进行,但去年发布时间较晚,我记得是在9月。因此,在那之前,我阅读了任汝芬的序列一,大概翻阅了两遍,不算太深入,所以进度较快。在所有科目中,哲学部分耗时最长,其他则相对轻松。
大纲解析是最具权威性的参考资料,必须认真对待。直至考研,至少要仔细研读3到4遍。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做序列一和大纲解析中的多项选择题。由于多选题难度较大,建议对照知识体系来做,以巩固记忆,同时有助于论述题的表述。
考研数学方面:
高等数学的学习资料推荐汤家凤的高等数学辅导讲义和张宇的十八讲,尽管初期的基础部分可能颇具挑战性。建议以教科书为中心,每周攻克一章内容,某些篇幅较长的章节则需两周时间。可以选择使用本科教材,如同济或浙大的版本,但务必依据考试大纲来学习。同时,可以挑选教材中的课后练习进行训练。此外,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也是很好的参考资料,尽力理解并解决每一个问题。这一阶段可能会遇到许多让人困惑的题目,这时候应该在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以便在后续的复习中重点突破这些难点。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学习,要有坚定的信心,基础好坏并不关键。在暑假之前专心记忆单词,暑假之后则转向实战,逐字逐句地翻译历年真题,从94年到13年的阅读和翻译都一一攻克,足足填满了两个笔记本。遇到困难的句子和生词,我会专门记录下来,后续的单词复习就是围绕这些笔记进行。翻译时切忌只停留在口头上,很多词汇在书面表达时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动手实践尤为重要。作文我在最后两个月开始准备,重点不在死记硬背,而是要能流利地默写出来。选择那些句型和词汇都不复杂的篇章来背诵,大约十篇左右,到了考试时写作就变得得心应手了。至于做题顺序,我个人习惯于先写作文(此时思维最清晰),接着是阅读,然后是新题型,再来是翻译,最后才做完形填空(这部分分数差距通常不大)。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是一门融合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数据库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学科。理解和掌握GIS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你需知道GIS是什么,它如何工作,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不仅有助于你应对理论部分的试题,也会对后续的实践操作有所帮助。
在具体内容上,我会特别强调空间数据模型的学习。这包括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模型的理解及其优缺点。你需能够分析不同情况下应选哪种数据模型,并能进行相应的数据转换。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也是考试的重点,一定要熟练掌握其原理和操作步骤。
对数据库管理,理解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比如SQL语言,以及如何在GIS中管理和查询地理数据是非常重要的。GIS软件的操作,如ArcGIS或QGIS,需凭大量的练习来熟悉界面和工具,尤其是数据导入导出、图层管理、属性表操作等功能。
理论学习的,实践经验同样重要。尝试自己创建项目,处理真实的数据,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巩固理论知识,也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我建议找一些实际案例,如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模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这对理解和运用GIS原理非常有帮助。
持续关注GIS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趋势也很必要。GIS是一个快速发展且广泛应用的领域,新技术如云计算GIS、大数据分析等可能会出现在试题中,或者在面试中被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