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长时间未接触政治,我报名参加了辅导课程,发现受益匪浅。从7月中旬课程启动,一周密集学习后,我每晚都会复习讲义。课堂上的专注让我记下了不少内容。9月份我才开始阅读肖秀荣的教材,但这显然有点晚,周围许多人早已开始。我看书时会标记我认为重要的部分,并配合每章做1000题,记录错题。到10月中旬,我已经完成第一轮这样的学习。第二轮,我专注于之前标记的重点,再次做1000题并使用彩色笔标注重复出错的题目。11月中旬,我购入了风中劲草,但由于内容繁多,我只是浏览了两遍,同时每天做一套历年真题和1000题的错题。12月到来,各种模拟卷纷纷发布,我强烈推荐肖秀荣的4套卷和8套卷,其他如蒋中挺、任汝芬、米鹏、石磊等人的资料可以用来练习选择题。至于主观题,各导师预测的题目大同小异,各有侧重。模拟卷出来后,我就开始背诵大题。可能是我对政治不够敏感,我发现大题很难记住,需要大量时间。我最大的失误是在最后的二十多天里同时背诵肖4和蒋5,这使得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充分掌握,考试时面对的大多是肖4的题目,但由于记忆不牢固,答题并不流畅。此外,我觉得选择题也有一定难度,最终得分仅为60分。
考研数学方面:
近年来,考研数学更侧重于广泛的知识面而非深度,这意味着试题可能不会过于繁杂技巧性,而是涉及更多的概念和定理。因此,扎实的基础至关重要。复习全书在数学备考中的地位就如同真题对于英语复习那样必不可少。我曾经精读并完成了三本复习全书,将重心完全放在它们上面,反复研习了三次,确保彻底理解。到了实际做真题的时候,我基本上可以在两小时内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词汇的掌握至关重要,我承认自己尚未彻底掌握全部5500个英语单词,尽管自我感觉基础还算扎实,但与高手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特别是今年的考试难度并不算高。我建议,在整个考研期间,包括大学三年级时,都要反复练习以加深记忆。朱伟的《恋恋有词》是本不错的单词书,坚持每日复习,定会受益匪浅!对于阅读理解,可以做真题,比如黄皮书里的150或100篇文章,保留最近两年的用于最后的模拟测试。无论是真题解析还是黄皮书,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同时,利用阅读来强化单词的记忆也很有效。至于作文,跟随王江涛的指导,多背诵优秀范文,并尝试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模板。特别提醒,卷面整洁无比重要,绝对不能涂改,哪怕写错了也不要乱七八糟地修改,因为阅卷老师只花一分钟时间看一份试卷,混乱的卷面可能会影响分数。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电路原理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课程,它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基本特性,电流、电压的概念以及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理。这些基础知识是构建复杂电路模型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深入理解电路的分析方法至关重要。如直流电路的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交流电路的相量法,以及RLC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等特殊电路的分析。这些都是电路原理中的重难点,需凭大量的习题训练来熟练运用。
再者,对动态电路的理解,如一阶、二阶动态电路的时间常数和暂态过程,以及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分析中的应用,这些都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要理解这些动态行为的本质,需结合微积分和拉普拉斯变换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技能也不可忽视。实际操作能帮助更直观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你尝试搭建电路,观察其响应,对比理论计算结果,这样既能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能提高对电路特性的敏感度。
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做笔记和整理思维导图。这不仅有助于记忆,更能帮助我在遇到难题时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定期回顾和复习也很重要,因电路知识之间有很多关联,只有不断巩固,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利用好在线资源和讨论小组。例如,Khan Academy、Coursera等平台上有丰富的电路教学视频,作为辅助学习工具。参与学术论坛或者与同学一起讨论,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