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海洋化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准备政治科目时,可以利用教材大纲解析,搭配肖秀荣的1000题,疾风劲草资料,以及肖秀荣的八套和四套预测题,还有任汝芬的预测题作为参考资料。书本至少要读三遍,思想道德修养部分通常容易掌握,阅读课本需细心。肖1000题我完成了两轮,起初没在题目上标记,后来发现直接标注更方便,用圈点标注未掌握的部分,以便日后回顾。这些题目数量庞大,完成一轮就需要不少时间。疾风劲草比肖1000题更为详尽,几乎每个句子都可能成为考点。肖秀荣和任汝芬的预测题涵盖了选择题和大题,虽然材料相似,但问题设计有所不同。解答大题时,需先阐述理论,再结合材料作答,这是万无一失的方法。若遇到困难,列出所有相关原理也是个好策略。我个人没有研究历年真题,只关注了预测题。历年真题中的题目往往不再重复,而且你会发现十几个字的答案就能决定几分,这可能会让你感到压力山大。真题的答题技巧很难复制,毕竟那种精炼度难以模仿。
考研数学方面:
模拟题—440题:开始做模拟题是在10月份,买了李永乐的440题,个人感觉有部分怪题,我当时感觉不会考,就没有做,其实我也不会,选择填空非常好,一道题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能锻炼你的发散能力和联系能力,可以让你想尽各种办法,所以要重点做,还有除了怪题之外的其他题,很基础,其实不难,耐心做就能做出来,大家不要害怕。复习全书一遍后,张宇36讲一遍多(有选看),之后复习全书第二遍,习题整理一遍,发现有框架感、体系感了,当然这和之前的基础紧密相联。错题往往是易错点,重点难点,今年教训,自己整理的错题没来得及看,后期刷题刷的太厉害。
考研英语方面:
面对词汇书时,我初次翻开便感到压力山大,那厚厚的体积让我想起自己以往四六级考试未曾背单词的经历。然而,从资深学习者的建议中,我深刻理解到词汇积累的重要性,于是决定硬着头皮开始。起初,我的学习效率极低,耗费大量时间才消化一个部分,直到我发现并应用了循环记忆法,情况才有所改善,减轻了我的负担。随着对这种方法的熟练掌握,我在四六级准考证上裁出一道约0.4厘米宽、2厘米长的狭槽,以此作为辅助工具继续学习。我会遮住词义,只露出单词,若能立刻回想起含义就算过关;否则,就在单词前做个标记(画正字)。每个单元结束后,我会重点复习被标记过的单词,如果还是记不住,就再次标记,第三次则针对已经标记两次的单词。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整个单元完全掌握。有趣的是,越是我不熟悉的单词,标记越多,需要背诵的次数也越多,但最终它们变得与最初就熟悉的单词一样牢固。
考研专业课方面:
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课程,它涉及到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多个方面。对化学部分,你需深入理解海水的组成,特别是溶解离子的来源、分布和影响因素。盐度、温度、压力对海水化学性质的影响是基础,也是常考点。海洋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海洋中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也非常重要。
掌握海洋环境过程的关键概念,如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等地球化学循环,这些不仅在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理解海洋如何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可能的考试题目。
再者,海洋污染及其防治策略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你需了解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油类、塑料微粒)的来源、迁移转化和生态效应,以及相应的治理技术。关注最新的海洋环保政策和研究进展,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论述题或案例分析的素材。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你进行系统性的阅读和笔记整理,将知识点结构化,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积极参与讨论,凭与他人的交流,深化理解和记忆。实践操作也很关键,有机会,尝试做一些实验或者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观察海洋,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利用在线资源,如学术论文、科普文章和讲座视频,拓宽视野,提升对学科前沿的理解。但注意,不要过度依赖,确保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和讲义上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