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前期学习:精讲精练和红宝书内容类似,都可以当作课本来学习。如果你复习得早,比如暑假甚至大三下,同时可以先买精讲精练,因为红宝书是教育部出的政治考研大纲,九月份才会出来。由于我复习得晚,我直接买的红宝书当教材复习的,这两本书都看过,区别不大,你们随意就好。真题解析的话,学累了休息的时候可以研读一下,会知道大概政治考什么以及怎么考。1000题一般都是刷两遍的,最后再刷一遍错题(主要是刷选择题就OK,大题随意就好),剩下的书跟着肖老师的步伐走没啥问题!
考研数学方面:
在10月,我启动了模拟测试,入手了李永乐的440题集。这套题里有些难度偏大的异类题,我觉得不太可能出现在真正的考试中,就跳过了,其实是我自己不会做。然而,选择题和填空题设计得很精妙,每一题都涉及多种概念,能够训练你的思维灵活性和关联性,鼓励你探索各种解决方案,所以这些题目应该特别重视。剩下的普通题目虽然看起来基础,但并不棘手,只要静心去做,就能解决,无需恐慌。
在通读一遍复习全书后,我深入研读了张宇的36讲(部分内容略过)。随后,我进行了第二次全面复习,并重新梳理了一遍习题,渐渐体会到了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这显然得益于之前的扎实学习。错题往往暴露出我们常犯的错误和难以掌握的地方,可惜今年我未能充分利用错题资源,后期过于热衷于刷题。
考研英语方面:
从三月起,我尝试用红宝书学习词汇,但发现并不适合,于是转向拓词和扇贝作为背单词工具,而查阅单词我更倾向于使用海词,因为它的释义与真实考试中的含义较为贴近。有时,我会用金山词霸来补充查词,因为它在某些情况下能提供海词缺少的含义。对于1997到2005年的历年真题,我的方法是做完一篇后深度剖析并翻译每一句,关键是要弄明白错误的原因。对于2005年之后的题目,我会按照考试时间限制完整地做一套(作文除外)。当无题可做的时候,我购买了何凯文的最后几套模拟卷来保持手感,尽管市面上的模拟题质量参差不齐,不必过于纠结正确率,主要是为了实战演练。关于写作,我在十月开始接触高分范文,我觉得模仿模板并不理想,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句子并融入自己的风格会更好。同时,别忘了锻炼描绘漫画的能力,记下真题中不会写的词汇,说不定在考研时就能派上用场。个人觉得张剑最后几套试卷的阅读部分不太理想,但作文值得一看。对于新题型,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关联词、首尾句等)很重要,我觉得选择标题相对简单,填段也还可以,最难的是排序,需要通过关联词和首尾句来定位,务必耐心读完全文,理解透彻才能做好,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过,今年的排序题相对容易,存在明显的时间线索。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海洋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涵盖了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多个基础科学领域,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海洋现象的研究。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首要的。你需对大学阶段的流体力学,特别是理想流体动力学有深入的理解,包括连续性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以及伯努利定理等。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如能量守恒、熵增原理,也是理解和解释海洋过程的关键。
掌握基本的海洋环流模型和海洋动力学概念是必要的。例如,风生环流、密度环流、大洋环流模式等,这些都是物理海洋学的核心内容。对这些复杂的环流系统,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能够帮助你构建起对全球海洋流动的整体认知。
再者,海洋波浪理论和潮汐理论也是重要的考点。你需了解不同类型的海洋波,比如重力波、表面波、内部波等,以及它们的生成、传播和衰减过程。对潮汐,要理解其产生的原因,掌握潮汐方程的解法,以及能预测各种潮汐现象。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实践”是最有效的。理论学习上,除了课本,还阅读一些经典的教科书和研究论文,深化理解和拓宽视野。实践方面,利用海洋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海洋现象。例如,你尝试用GFDL(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或其他海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或者凭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来分析实际的海洋过程。
定期自我检测和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你定期做题,检查自有的理解程度,参与学术讨论或找同学一起学习,碰撞出新的思考,也能及时解决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