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放暑假起,每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我会在晚上十点钟开始攻读政治,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半,尽管有时确实感到疲倦不堪。忘了提我在看哪些资料了,没错,就是肖老师的精讲精练和一千题。我的学习方法是,阅读一章内容后,立即做对应的一章题目,答案写在纸上,保持书本整洁,只标记出错题,为后续复习指明方向。最难啃的部分无疑是马原,因此我首先着手,整个暑假似乎只把它攻克下来,但理解程度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对于选择题部分,肖老的1000题已经绰绰有余,我后来直接对照大纲来学,每读完一章就做一次1000题。无论正确或错误,只要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我都会在课本中标注,以便清晰地突出重点。同时,在练习册中修正错误,这样在第二轮复习时就不必频繁查阅解析,节省了不少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谈到数学,我有很多感慨。当初在第一次考试时,我犯了个严重的错误,竟然颠倒了两道题的答案,完全牛头不对马尾。等我发现时,已经来不及挽回,结果后面的题目我都乱了阵脚,连最基本的也想不出来了,大脑仿佛瞬间断电,一片混沌。选择题和填空题勉强拿了75分,而那些大题几乎一无所获。走出考场,我整个人都懵了。中午回到寝室,反复思考后,我还是决定坚持完成专业课程的考试,否则真的会对自己感到愧疚。后来才知道,我的总成绩还算过得去,但那次数学的失误让我懊悔不已。我想强调的是,数学必须天天做题。我的失败教训有两点:一是过于紧张,无形中束缚了自己的思维;二是临近考试时,我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政治和专业课上,疏忽了每日的数学练习,导致考试时信心不足,影响了整体状态。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的核心在于真题。不应仅仅将它视为普通的练习题,而应视其为一本有待深度剖析的书籍。每个单词、每个句子都需细细琢磨,包括阅读理解的问题和选择项亦然。每次操练时,要探究为何选择某个答案,能否在文中找到支持的理由?又为何不选其他选项?到了后期,我在第三次做真题时,便从应试策略角度做了大量整理,例如哪些部分常常成为考点,如主题、例证、转折或个人见解等。正确答案具备何种特征?错误选项通常如何误导?真题文章的构造有何独特之处?审题时需关注什么要点?仅是阅读理解我就积累了厚厚几页笔记。此外,翻译和写作也有很多可归纳的部分,比如翻译中常见的词汇、常用的句式、怎样处理被动语态和否定表达,以及各种情景的识别标志等。这些内容或许许多教材都有提及,但我坚信只有当你真正消化吸收,或是自己亲手提炼出来,它们才真正属于你。我个人总结的这些资料,在备考研究生英语的过程中对我大有助益。但请注意,这样的总结基于你已对真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是研究,而非简单的完成题目。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石,它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存储数据,以便于高效地访问和修改。在考试中,对基本的数据结构如线性表、栈、队列、链表、树、图以及哈希表等的理解和应用是重点。你需深入理解它们的逻辑结构、物理存储方式、操作特性以及各种操作的时间复杂度。
对线性和链式结构,要掌握插入、删除、查找的基本操作;对树型结构,二叉树、平衡树(如AVL树和红黑树)以及堆的概念和性质是核心,理解递归和非递归遍历方法;图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策略,以及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算法也是考察的重点。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数据结构的灵魂。排序算法如冒泡、选、插入、快速、归并、堆排序等,以及查找算法如顺序查找、二分查找、哈希查找,需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熟练进行时间复杂度的分析。特别是动态规划和贪心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部分往往要求较高层次的思维。
再者,对高级数据结构,如B树、B+树、Trie树等,虽然在基础阶段可能不是必须掌握的,但在高阶应用和科研中有重要作用,有余力,建议提前接触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尝试用C++或Java等编程语言实现各种数据结构和算法,凭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凭实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