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政治复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9月20多号收到书后打算从马原开始看,看了几页发现不仅看不进去而且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于是开始找辅导班,马原部分我基本放弃了大纲,然后做相应章节的肖秀荣1000题,后期大概只完整的翻过一遍大纲解析。刚开始复习毛中特的时候特别喜欢听老师讲课,会讲很多毛爷爷的故事,然后看大纲做1000题,做1000题的时候我都是用铅笔做题,对过答案以后把错题的答案擦掉方便后面重做,这样完成了政治第一遍的复习。因为觉得自己马原复习的还不错,所以第二遍复习直接跳过了马原从毛中特开始,每天看1-2章的毛中特再看1-2章的近代史,同时把之前1000题里的错题重做一遍。完成第二阶段的复习就差不多到12月了,最后阶段主要以看肖秀荣时事小册子、研究真题、做背预测卷为主,市面上比较热门的预测卷上的选择题我都做了一遍(大部分都不像真题的感觉啊,不过就当巩固知识点了),然后按模块把近十年的真题选择题做了一遍,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照着大纲查漏补缺,这样差不多又过了一边大纲。考前也最好看一下真题里大题的解析,知道答题的套路。因为时间不够用,只背了一套肖四就上考场了,但今年的大题我也差不多都用肖四上的答案套上了。
考研英语方面:
许多学生可能寄希望于在最后两个月死记硬背作文模板,诚然,模板确实能提供一定帮助。然而,考虑到那时各科复习的压力,你能确保自己能专心致志地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吗?若想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笔走如飞,关键还在于平日的积累。这样的努力不仅会使你的分数提升,更能实质提高你的英语能力。在积累的过程中,应注意整理相关主题的素材,熟悉这些主题所需的词汇,并尤其注重积累常用词的同义替换词。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基础综合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法与政策等多个领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需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教育理论框架。我建议从宏观到微观,先把握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理念,再深入到各个具体学科的知识点。
对教育学原理,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目标和过程是最基础的部分,要关注现代教育的新趋势和挑战。教育心理学则要求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这需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来深化理解。
在学习中外教育史时,不仅要重要人物和事件,更要理解他们如何影响了教育的形态和发展。特别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关,这部分需深度挖掘和思考。
至于教育法与政策,要关注最新的教育法规,理解其背后的政策导向和社会背景。凭分析和评价具体的教育政策,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定期复习和做题是必不可少的。我习惯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回顾所学,每周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复习。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好工具,凭做题,我能发现自有的弱点,并及时调整学习方向。
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教育论坛等,拓宽视野,了解前沿研究。与同学讨论、教师教也是我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帮助更全面地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