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关键在于考前一个月的冲刺,提前太久准备可能效果不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前期可以完全忽视,书籍仍需阅读,习题也要做,只是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政治科目与当前时事紧密相关,每道试题都有其时政背景,因此在复习后期,学生们需要具备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要充分利用辅导老师的指导,保持对新信息的高度敏感,到最后阶段着重记忆重要知识点,我们这一届考生算是相对幸运的,由于事件繁多,所以在扎实看书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利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后期会出现很多预测题的资料,这些都是重要的参考点。然而,仅仅依赖这些是不够的,自我全面理解仍是必不可少的。
考研数学方面:
在数学方面,首先确保逐题细致地回顾课本并完成所有习题。其次,建立一个错题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会不断重演,经常查阅有助于改正。然后,深度剖析历年真题,如果它们仍需你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那么就把真题当作模拟考试来对待,同样要深入理解并分析。如果你觉得真题过于简单,可以尝试一些模拟题,以挑战自我(但记住,选择难度适宜的题目,不宜过难或过易,以免影响你的数学水平提高)。从11月直至考试前一天,你应该重温一次错题集,并每周进行两次模拟测试。
考研英语方面:
写作往往被许多人忽视,关于它的复习,我想分享三个步骤。首先,你需要背诵一些优秀的范例,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令人煎熬,但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脑子里有足够的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大约二十篇范文足以覆盖各种基础类型。其次,整理不同类型的结构和模式。我个人并未特意去归纳,因为在背诵过程中,大脑自然会构建出相应的框架。我不建议依赖固定的模板,因为那样容易混淆记忆,而且机械套用会使文章显得僵硬,可能导致阅卷老师的反感。接下来的关键步骤就是动手写作。这是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无需过多强调。如果你平时仅停留在思考阶段而不实际动笔,那么考试时你也只能空想,无法流畅书写,甚至错误连连。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因为作文的第一印象极为关键,整洁的卷面和工整的字迹能为你的分数添色不少。此外,切勿偏离主题,这直接影响评分等级。这就需要你在日常多加练习,尤其是应对如今常见的图画类作文,有些人的图像解读能力还需提升。例如,某一年的题目描绘了两个残障人士互相帮助,配以拐杖,主题是团队合作。然而,有些考生却误读为残疾青蛙逃避猎杀,主题变成了保护野生动物。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理解,也只能无奈摇头。你可以查找这个真实的考研题目,看完后你会感到既好笑又震惊。最后,尝试在文中融入复杂句子和高阶词汇。以“重要”这个词为例,使用essential比important更能体现语言水平。这种词汇的运用依赖于平时的积累,所以我认为英语作文就像一面魔镜,反映出你是否真正掌握了语言的精髓。另外,对于应用文写作,你应该熟悉所有类型的格式,不能心存侥幸,随意猜测题目。曾经有一年突然考察“公告”,许多学生因不了解格式而失去了宝贵的两分。至于内容,只需适度练习,就能熟练掌握。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二”主要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侧重于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如消费者如何选,企业如何生产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活动,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率等。这两部分都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解力。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供求模型是关键。理解价格是如何凭市场机制决定的,以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也是考试的重点,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博弈论的部分也常常出现在题目中,尤其是纳什均衡的理解和应用。
至于宏观经济学,GDP的计算方式、IS-LM模型、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都是核心内容。要特别注意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利率、产出和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和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也需理解和掌握。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每一章结束后,都尝试自己画出思维导图,将关键概念和关系理清。多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凭实践来检验理解,找出知识盲点。再者,定期复习,避免遗忘。寻找一些优秀的经济学公众号或网站,阅读最新的经济动态和研究,这既能提高兴趣,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害怕,与同学讨论,或者教老师。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迎刃解了。保持好的心态也很重要,毕竟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必过于焦虑每一次的小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