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从9月1日开始,我启动了政治复习计划。我把大纲解析这本“红宝书”当作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兴致勃勃地研读了两个多遍,每读一章都同步完成肖秀荣编著的《1000题》中的相应练习。建议使用铅笔作答,因为这套题目的质量很高,适合反复练习薄弱环节。对于理科背景或政治理论基础稍弱的同学,可能需要更深入地阅读大纲解析,标记关键段落和知识点,以便强化记忆和理解。到了10月,风中劲草出版后,我觉得它更为精炼,便转向使用它来备考,毕竟考试时我们需要聚焦重点。每次做《1000题》时,我会把上次做错的选项记录在答案旁边,以增强下次回顾时的记忆,这样可以显著减少错误率。这样的方法,我认真执行了三次《1000题》的完整练习。
考研数学方面:
我是从三月份到四月底专攻高数课本,课后习题很重要,把例题和课后习题做好后高数基础就算不错了,当时我没重视课后习题也导致后来练习真题的时候屡屡碰壁。高数资料我用的是李永乐的全书的高数部分,线代和概率论没看教材,直接买的李永乐的线代讲义和王式安的概率讲义,效果还不错。概率论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有点难度(大二的概率课没有认真听)但如果学进去了就觉得是最简单的部分,之前看了张宇的概率论,感觉干货很少搞不明白,把上面介绍的资料做了三遍之后(买全书的时候附赠了一本配套练习我也做了一遍,这个不做也行)就到了十月底中,从十月中到十二月初专攻真题,我做了将近20年的真题,最好每天一套,看着时间做,一定要训练做题速度,把不会的或者不确定的标出来,最后对照答案批改得出分数,并把不会的题目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对照着之前的资料再复习一遍,所有的真题做完一遍之后然后再做第二遍。注意留着近两年的真题在考试前几天练手,12月之后最好再把之前的基础部分的定义笔记啥的重新记一下,有能力的可以做模拟题,我用的是张宇的最后四套卷,这个难度挺大的。另外,我也买了660题,里面全是选择和填空,但是做了一点儿觉得太难就放弃了,因为实在是没时间,建议11月份之前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做一下,对选择填空帮助很大。着重强调一遍,一定要打好基础,别急着做真题,大纲上要求的知识点必须必须全掌握了,千万别漏掉任何一个,哪怕你觉得不可能考的,这是血的教训。
考研英语方面:
参考书是何凯文的考研英语6件套。里面有本词汇书,拿出一个月给单词过一遍,一天三次,每次半小时,循环记忆,时间我安排的是中午吃过饭后休息前,晚饭过后,夜里自习结束回去前。单词过一遍后开始做近些年的考研阅读理解真题,同时不要忘了背单词,这时候单词背起来应该就很快了。阅读理解真题期间,一定要好好分析文中的句子,这是重点!真题做完了,可以做做英语的套卷,只做阅读理解。到后期看看何凯文出的的作文,记些写作套路,考场直接默写就好了,还挺节约时间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数据挖掘的基础理论至关重要。这包括了对各种数据预处理技术的理解,如清洗、转换、规范化等;以及对基本的数据挖掘方法,比如分类、聚类、关联规则、序列模式、回归分析等的深入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是构建数据分析思维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熟练掌握至少一种数据挖掘工具,如R或Python,是必不可少的。这两种语言都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库,例如R的caret、tidyverse,Python的pandas、numpy、scikit-learn等。凭实践操作,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理论,也能提高编程能力。
再者,对数据挖掘中的模型评估与选也需重点关注。了解AUC、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等评价指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在不同场景下灵活运用,这对模型的选和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交叉验证也是模型稳健性的重要保证,需熟悉其原理和实现方式。
实际案例分析是提升你对数据挖掘理解的有效途径。从Kaggle等平台找到真实的数据集进行实战,从数据理解、数据探索、建模到结果解释,完整地走一遍数据挖掘流程。这不仅能帮助你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还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也很重要。大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是一个快速发展且应用广泛的领域,新的算法和技术不断涌现,阅读相关论文和报告能你保持与时俱进。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定期做自我测试,凭模拟试题来检查我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我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讨论,与他人交流能激发思考,提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