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就不再赘述了,互联网上高手如云,你们可以自行搜索相关信息。对于计划报考北京地区院校的同学,我要提醒一句,据说北京的政治阅卷标准较为严格。聊聊我个人对待政治考试的心态吧,有时候老师们预测的大题并不准确,比如今年的肖四就不太靠谱,我烂熟于心的内容居然没出现。但不必沮丧,毕竟除了那些能记住所有知识点的超级学习机器,大多数人都主要依赖肖四和其他知名辅导资料。所以别失望,实际上,大部分人的状况跟你差不多,你不会的,他们很可能也一样......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数学在这几科中还算比较好的,所以准备起来感觉比较容易。首先是从上半年就开始了课本复习,在暑假开始之前把课本通了一遍,暑假开始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第一轮复习,用了7.8两个月;然后又开始了第二遍李永乐,中间回了一次家待了有半个月左右,用了两个月,实际复习时间为一个半月吧;然后李永乐第三遍,用了一个月;然后李永乐第四遍,主要是把之前每轮的错题看了一遍,用了半个月;12月下旬开始真题,一天一套。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写作部分,它占据了30分,并且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我想谈谈的是使用写作模版的问题。我个人相信,对于那些发现自己创作的文章远不及模版效果的同学来说,背诵模版是相当有益的。然而,如果你具备出口成章、行文如神的能力,那么模版就显得多余了。据我观察,大多数同学还是需要借助模版的,可以先通过记忆模版来积累精良的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然后多加练习,最好是能够发展出自己的独特写作风格,适当地修改模版,例如更换词汇或融合多个句子。这样一来,即使你的作文无法脱颖而出,至少也不会成为得分的短板。总的来说,过度依赖模版并不明智,应尽量将其作为工具而非依赖,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背景。力学中的牛顿定律、能量动量原理是基础,热学则需理解分子运动论和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电磁学部分,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核心,要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至于光学和原子物理学,则涉及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以及量子力学的初步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理解为主,记忆为辅”的原则。对每一个物理概念,我都力求从本质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公式。例如,在学习电磁学时,我会尝试去理解电场和磁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不是单纯它们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能提高理解和解题的能力,也能使学习过程更为有趣。
做题是检验理解的重要方式。我建议大家选一些经典的习题集进行练习,如费恩曼的《物理学讲义》等。每做完一道题,都要反思自有的思路是否正确,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定期回顾错题,分析错误原因,是提升的关键。
再者,实验是物理的灵魂。尽管考试可能不会直接考察实验操作,但实验精神和思维方式对理解物理至关重要。阅读一些物理学家的传记,了解他们的实验过程,或者尝试模拟一些简单的实验,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团队学习也很重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讨论问题,互相激励,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