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是我觉得我付出时间较多也最有成效的,第一年政治报了班,但是由于比较依赖报的班,做题比较少。而且比较相信政治背肖四就可以了,汲取到第一年的经验,这一年我改变了学习方法,应该是进复试同学里最高的,政治过线要背肖四,要做好选择题,把教材看了看,从暑假就踏踏实实的做肖秀荣的1000题,每天看一章做一章,做完后用专门的错题本记录,每次做完后错题一定要认真地看,认真的看解析,找到你不知道的知识点,记忆。我的1000题应该是做了四五遍,第四遍和第五遍是只做错题,孰能生巧,肖秀荣1000题一定要好好利用。后期要多做各种模拟题,多见题。肖八、肖四出来后也要同样认真刷题。
考研数学方面:
在准备考研初期,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读教材,并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所有课后练习,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三个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后续的学习变得更为顺畅。回顾起来,这段时间的效率颇高,对基础知识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至于课后习题,我认为并不需要全部完成,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巩固记忆。对于数学全书,需要反复刷题,我推荐在做题时标记出那些经典但尚未掌握或难度较高的题目,之后的重点就放在这些标记的题目上,否则时间可能会显得捉襟见肘。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未尝试过模拟试题或针对性训练,原因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可靠,况且我连真题都没时间全部完成。大约五月份,我从1997年的英语一开始做起,此前主要精力放在背单词和学习语法规则上。起初,我每天只做一篇文章,用的是黄皮书。做题时,我会标记所有不熟悉的词汇,即使是模糊记得的也会标注。完成之后,我会逐字逐句对照原文翻译,对于翻译错误的单词,我会抄写到笔记本上,同时记录下不懂的短语,因为这些短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两个半小时甚至更久。我一直做到了2012年的英语一题目。那时已经是九月份开学了。
英语二的部分,从2007年至2009年是针对MPACC的,从2010年起才算是真正的英语二。我沿用了之前的方法,但做完后我会观看教师的真题解析视频,因为他们会分享解题策略,之前的我没看是因为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出题风格有所不同,他们还会分析干扰选项的设定。我持续做到2013年。这时,我会将每篇文章全文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仔细翻译,并与参考译文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忽略的一些问题。到了2014年底,我已经完成了8篇文章。通常,经过这一阶段,你的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于是,我又回头从2007年开始做,打算把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留到最后阶段测试。起初一天只做一篇,后来由于已经做过一次,问题不再那么棘手,所以我一次做了两篇。同样的,你仍然会遇到不熟悉的单词,继续做好标记,完成后在原有笔记上突出关键词汇。回顾错误,思考为何出错,如果是因为翻译问题,就重新翻译问题部分;如果被干扰项误导,分析它是如何设局的,以及为何未能识别正确答案。这样一直做到2014年,那时应该是11月初了。
接下来,我做了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也是一边做一边翻译,确保不遗漏任何单词。看完视频后,我在第一天下午做一篇阅读,第二天处理翻译和写作,两者交替进行。等到这一切结束,差不多已是11月底。英语二的新题型相对简单且数量不多,我听了唐迟的讲解并完成了所有练习就没有再深入了,因为英语二的新题型真的很容易,目标是拿到满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是经济学原理的基础。这包括供求理论、市场均衡、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核心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是关键。例如,供求理论不仅是分析市场价格和数量变动的基本工具,也是理解许多经济现象的钥匙。
掌握模型构建和应用。经济学中有很多经典的模型,如IS-LM模型、AD-AS模型、索洛增长模型等。这些模型虽复杂,但都是对现实经济世界的抽象化描述。凭模型,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行为。理解模型背后的逻辑比死记硬背公式更重要。
再者,重视实证分析和政策评估。经济学不仅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比如,你可能会被问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或者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等问题。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结合案例学习。经济学原理中的很多理论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这帮助更直观地理解并记忆知识点。定期做题和模拟测试也很必要,它们能帮助你检查学习进度,熟悉考试题型。
我强烈建议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听到不同的观点,激发思考,提升理解深度。互相解答疑问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保持对经济学的热情和好奇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科学,它充满了智慧和挑战。只有真正热爱,在繁复的学习中找到乐趣,从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