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逻辑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想分享一个秘密,其实,分析题并不是那么吓人,它看似威猛,实则易于应对。根据历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数据,大多数考生在分析题部分得分集中在25至35分之间,尤其是30分左右的占比很高,这意味着分析题很难成为你与其他考生拉开分数的关键点。顺便提一下,对于类似考点记忆和政策理解这类内容,肖秀荣的资料是个不错的选择,他的材料重点鲜明,版面设计也更人性化。当然,中挺的真题预测也有其独到之处,几乎每年都能命中一些题目。我本人做了最后五套题,坦白说,大题的质量一般,很多内容已经在真题预测书中出现过了。至于选择题,你可以尝试做一下,这对于提升选择题技能很有帮助。总的来说,我个人最推崇的是蒋中挺的真题预测。
考研英语方面:
众所周知,考研英语大纲要求的5500个词汇量是备考的关键,然而,大部分考生都在记忆单词的艰难任务中挣扎。我在初次考研时就败在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生词上。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能大致识别单词,解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阅读理解占据了英语考试的主要分数,自初中起,我就对此颇有自信,阅读速度快且准确率尚可。
充分利用真题至关重要。我一共做了三次,每次的表现都有所提升,当然,有些题目到最后我已经熟悉到不用看完全文就能选出答案。让我最头疼的就是新题型部分。起初,我迅速完成了历年真题,感觉做起题来犹如神助。那时我以为新题型并不难。然而,一个半月后做第二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错了那么多,我当时也是懵了,不明白为何第一遍正确,第二遍却失误连连。这个问题到现在仍是个谜。到了第三次,虽然比第二次稍好,但仍然不如第一次。如果非要说个理由,只能说可能是缺少了第一次的那种直觉吧。新题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七个句子挑选五个放入原文,另一类是排序题,后者确实颇具挑战性。考前一周,我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因为这种题型的成绩总是飘忽不定,这对于喜欢掌控一切的摩羯座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不过,应对新题型有个诀窍,那就是保持冷静。无论难度多高,都要耐心寻找线索,专心致志。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在之前的题目上提高速度,为新题型留出充足的时间。幸运的是,今年并未考查排序题,我也发挥了不错的水平,真是谢天谢地。
考研专业课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科目,理解其核心概念至关重要。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是基础,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我建议凭阅读原著,如《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来直接感受马克思的思想精髓。配合教材的系统梳理,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做笔记是加深记忆的好方法,将复杂的理论体系简化为自有的语言,便于复习。
中西哲学史的学习则需广泛的阅读和深度的理解。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再到现代的存在主义者,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思想家和理论。中国哲学则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流派,比如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无为治,都需去领悟其深层含义。我的学习方法是,先通读全书,了解大致脉络,挑选关键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对比中西哲学的不同,拓宽视野,深化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我发现案例分析和讨论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例如,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社会现象,或者对比分析中西哲学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这样既锻炼了理论应用能力,也提高了思考的深度。
定期做题和模拟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检验学习效果,也能训练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答题的能力。对论述题,要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确保观点清晰,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