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结构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听说北京市的政治评分标准相当严格,我个人并未明显感受到分数被压低,不过观察到身边报考北京的同学在政治科目上获得高分的情况确实不多。在我看来,政治备考并不完全依赖于技巧,主观题主要靠后期的大量记忆,客观题则需要理解、记忆和实践。我较为重视政治复习,因为它似乎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购买了不少参考资料,当然有些并非那么实用,接下来我会逐个提及。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一千题》几乎是必需的,它们适用于初期练习,帮助我们熟悉考试内容。《精讲精练》与《一千题》相辅相成,看完一章就做对应章节的习题,标记错误以便反复温习。对于关键知识点,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绘制图表有助于条理清晰地记忆细节。此外,我还购入了《蒋中挺800题》和任汝芬的《序列二》。蒋的题目适合在时间充足时做为提升训练,而任的题目则可略过,因为它们相对较老且偏难怪。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是每天2个小时英语,3个个小时专业课,其他时间基本每天只学习数学,教材看完后其实并不太明白,然后从知识到题目再反复看,尤其是以前忽略的书上的定义定理这些东西,后面做题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然后开始认真地做(不是看,这是最重要的)高数18讲,并把一些觉得很难懂的部分做上标记。10月初把复习全书做了一遍,这个时候很多同学似乎已经开始刷真题了,这个时候心里也急,但是我觉得我第一遍做全书的效率很高,有些人虽然把全书刷了三四遍,但是效果仍然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是在看而不是在做。我有很多总结的规律方法,还是比较实用的,有一些不懂的地方直接问老师就ok了,但一定注意要做上标记,然后我开始做1000题,通过做题检测一下自己模糊的内容和概念,及时返回全书或者课本查看相关概念,1000题太多了我没有全部做完,但是在做1000题的同时时常返回全书的同时我已经是在二次复习全书了,然后我开始看第一次复习全书时重点标记的题,两遍的复习下来,数学的整体框架基本都有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真题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学习材料,但切忌贪多嚼不烂,否则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初期阶段,重点在于积累词汇并练习翻译。记单词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英语考试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词汇知识。可以使用扇贝、百词斩这样的单词应用,或者考虑使用一些同学推荐的书籍,比如朱伟的《恋练有词》,它的风格较为生动有趣。对于翻译,我坚持每天跟练何凯文的一道题目。当你的词汇量足够大,翻译能力也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以着手做真题了。每完成一套真题,都要细致地分析,逐篇精读,仔细整理单词、短语和复杂句子,通常这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此外,唯有真题最能反映真实考试的情况,做模拟题可能会偏离正轨。到了后期,主要的任务是回顾自己的笔记,重温真题。至于写作,从复习中期起就可以开始背诵优秀范文,并且要经常动手练习,养成写作的习惯。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材料力学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如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这些都是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你需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将它们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凭胡克定律来描述,强度则关乎材料的破坏临界点。深入理解这些基础,会使后续的学习变得更为顺畅。
掌握计算技巧很重要。材料力学中的许多问题需凭公式进行计算,如截面法、积分法等。对这些问题,不仅要熟记公式,更要理解公式的来源和适用条件。多做练习题,凭实践来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我个人建议使用一些经典的教材和习题集,如《材料力学》(孙训方版)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帮助你巩固理论知识。
再者,实验和案例分析同样不可忽视。材料力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凭实验室的操作,你直观地了解材料在受力时的变化,这对深化理论理解非常有帮助。分析实际工程案例,比如桥梁、建筑物的设计和破坏,你更好地理解材料力学的实际应用。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力学往往涉及到复杂的问题,需综合运用多种知识。面对这样的问题,你需学会如何分解问题,找出关键点,逐一解决。这种思维训练不仅对学科学习有益,对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也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