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月份起,我每晚都会投入一些时间研读政治,大约用了二十多天初步完成了大纲的第一轮阅读。随后,我便在每个夜晚专心致志地解答肖秀荣的1000题集,遇到错误的题目,我会追溯到大纲中寻找答案来源。这样一轮下来,已接近十二月,我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为深入。接下来的一周,我重新通读了一遍大纲,紧接着开始了第二轮阅读,通常也是以一周为周期。谈到记忆这个环节,我一直对此感到抗拒,但逐渐领悟到读书实际上是一个从无知到认知,从意识到未意识到知之甚深的过程。尽管我是理科背景,但我坚信文科学习不应仅靠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重读都会有新体会。这种深入的理解反而有助于巩固记忆,这才是学习的目标。我的政治复习策略就是阅读,偶尔失眠时,还会看看选择题。进入一月后,只剩下两周时间,我购买了“20天20题”配合核心考点,有选择性地进行了背诵,注重理解和概要。带着这样的准备,我步入了考场。考试当天,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最后两道大题的第二部分竟未能作答,走出考场时我几乎心灰意冷,责怪自己连题目都没完成。然而,想到更重要的还在后头,我强迫自己调整心态。唉,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充满挑战。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词汇、复杂句理解和阅读策略。对于词汇,如果你的基础扎实,不刻意记忆也能应付;至于复杂句,可参考“考试虫”的相关书籍,虽然可能有些生僻单词,但它对句子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适合初期提升阅读理解。另外,张剑的考研阅读模拟题集非常接近真实考试,值得推荐。阅读策略则需要通过研习历年真题来培养,张剑的真题集因其优质内容而备受推崇,重点在于理解解题思路。
针对考研英语,共有五个题型。首先是完形填空,这主要依赖于日常积累和语言直觉。若有余暇,每日练习一篇或许有益,但我个人并未尝试,仅深入研究过真题。其次是阅读理解,它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尽管某些答案可能存在争议,但大部分都是合理可行的,关键在于充足的词汇量和大量阅读以增强基础,更进一步则是洞悉命题者的思考方式,即运用反向思维,了解对手方能常胜。
第三种是新型题型,初次接触可能感觉难度适中。接下来是翻译题,我个人认为这是最直观的部分,主要考察词汇和短语掌握,考场上的确知道什么就写什么,即便不懂也要尽量编出内容。最后,作文部分分为大、小两篇,虽说大家可能写得相似,但依然有机会获得高分。据说有些考生凭借预先准备的模板取得了好成绩,只能说他们运气不错,毕竟不能每次都遇到原题或未被识别的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农业知识综合一”,这门科目主要涵盖了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法规等内容。在农业生态学部分,你需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比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业经济学则需你掌握市场机制、农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等基础知识。至于农业政策法规,关注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如补贴制度、土地使用政策等,理解和记忆相关法律法规,这是考试的重点。
“土壤与植物营养综合”是一门深入研究土壤科学和植物营养的课程。土壤学部分,你需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特别是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植物营养方面,要熟悉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它们的作用、缺乏症状及防治方法,理解植物营养与土壤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是最有效的。对理论性强的部分,如农业生态学和土壤学,先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再进行记忆会更高效。对法规和经济概念,凭做笔记、画思维导图来强化记忆。实践应用也很重要,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分析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或设计合理的施肥方案。
历年真题是宝贵的复习资料,凭做题了解出题思路和重难点。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讨论,既能互相激励,也能共享学习资源,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