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化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制胜之道在于适度,通常选择题与主观题的答案差异不大。它固然重要,但不宜过分投入,以免挤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无需过早启动复习,早起的鸟儿未必有虫吃,九月至十月开始备考也来得及。政治考试的基本要求是不影响总成绩,若想提升分数,则需妥善安排学习进度。2015年的考研政治颇为棘手,高分不易,部分试题出其不意,讲义中无从寻觅线索,全凭个人洞察力解答,这是否揭示了未来趋势尚不得而知,但它确实表明仅依赖死记硬背并不足够,理解才是关键,实际上需要硬记的部分并不算多。我个人使用了肖秀荣的三部曲:教材、1000题集和历年真题。首先,我会仔细阅读教材,并完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我会在完整学完一个部分的所有章节后再做1000题对应部分的题目,以此检测记忆效果(做题时严格闭卷)。然后标记出已掌握的题目,跳过,留下不确定或错误的题目以备后续复习。第二次阅读时,我会侧重于重点内容,并回顾之前的错题,再次剔除一部分已巩固的知识点。第三次,我专注于需要背诵和重点记忆的部分,持续温习错题,同时尝试解答分析题,将必备的知识烂熟于心。考前,我购买了肖秀荣的时事小册子和八套模拟卷,我认为单选题和分析题的得分情况大致相同,而拉开差距的往往是多选题,也是最难拿捏的部分。这需要对细节知识的精确掌握以及深入理解。
考研英语方面:
我习惯按照这样的顺序答题:首先阅读A部分,接着尝试新颖题型,然后撰写小作文,大作文紧随其后,最后处理完形填空,如果时间不足,就只能凭直觉猜测答案。当你的训练渐入佳境,你便可以开始整套试题的模拟练习。有些同学声称打算每天都完成一套真题,但说实话,这是难以实现的。随着复习接近尾声,你会发现可用的时间愈发紧张,很难每天匀出150分钟来完整地做一套试题。一周做一套已经相当理想。做真题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时间管理,了解自己在实际考试中应如何合理分配时间。通过反复练习,我确定了自己的答题顺序:首选翻译,之后是小作文和大作文,最后是阅读和完形填空。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阅读分数比重高,岂非应该优先处理?然而,在我的实践中,阅读往往耗时过多,大约多花20分钟,这就会影响后续的翻译和写作环节。如此一来,你可能只能草率应付翻译和作文。要知道,翻译和作文是按质量评分的,书写清晰、表达流畅、无明显错误,你就能获得不错的中间分数;若词汇独特、句式丰富、字迹美观,你甚至能赢得高分。而完形填空一旦填错,分数全无,猜对的概率只有1/4。假如到最后不得不仓促选择阅读的答案,至少还有1/4的机会得分。相比之下,如果你的翻译和作文来不及写,得分将微乎其微。不过,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体会,真正适合你的策略还需你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毕竟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物理化学(甲),这是一个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等多个领域。热力学的核心在于三大定律,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它们是基础;动力学则需深入理解速率常数、反应级数等概念,掌握Arrhenius方程的应用。统计热力学虽抽象,但理解分子的微观状态和宏观性质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做大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凭解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说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更偏重于记忆和理解。你需各种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路线以及反应机理。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官能团反应,如卤代烃的取代、消除反应,醇的氧化,醛酮的亲核加成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立体化学的学习也不能忽视,空间构型的理解和判断是考察的关键。学习有机化学,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模式,先理解反应的本质,凭画图、做笔记等方式强化记忆,凭做题来实践应用。
在备考过程中,我还发现定期复习和总结非常有效。我会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回顾过去一周学习的内容,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我也会做一些模拟试题,以此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加强练习。
至于学习资源,除了教材外,浙大的课件、教师的讲义、网络上的优质教程都是很好的补充。遇到难题,我会尝试自己解决,实在无法解答,我会积极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我想强调的是,虽然考研压力大,但是保持好的心态同样重要。合理规划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当的运动,都能帮助在紧张的复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饱满的精神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