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理科生来说,政治学习无疑是一大挑战,但只要有恰当的方法,也能在政治考试中游刃有余。首要原则是,我们要理智看待市场上的各种预测参考资料,即使像著名教育家肖秀荣教授这样的大咖,今年也只能命中半道题目,引来众多学生的惊叹。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官方发布的教材——“红宝书”,才是最可靠的依据。我们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追从,深入理解大纲是备考的关键步骤,没有速成之法。通常,大纲需要阅读至少三次,并通过做题来巩固理解。特别是历年的真实试题,尤其是主观题部分,至关重要。每道题背后都有其固定的出题模式,我们需要把握阅卷教师的评分要点,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作答。遵循这种方法学习,到考试时面对考研题目就会感到轻松许多,不再过度依赖猜测考题。目前命题小组对此非常重视,未来的预测准确率只会下降不会上升,因此提升独立答题的能力,沉着应对考研政治显得尤为必要。
考研英语方面:
张剑的历年英语真题解析,也就是俗称的黄宝书。如果你也是处于想把英语拾起来找点感觉的话,那我推荐你需要找一本不是很难的阅读资料,不需要太深究,做一做,看看答案,但是一定要看一下解析,看一下错误原因。我当时是用的考试虫的阅读,他每个单元有四篇阅读,一篇新题型,前3篇阅读都是简单类,最后一篇是较难。也谈不上好还是不好,就只是一个练手的过渡期。我在八月份的时候开始做的真题,是从1991年开始做的吧,也算是那2000年之前的当练手,毕竟他比市面上的资料靠谱。先是做一遍,看一下正确率,然后带着看一下错误选项的原因。然后一直做到了2002年。然后就是倒回去做第二遍。我的过程是这样的,一句句翻译,自己现在原文上面可是大略的写一下意思,然后对照标准翻译,在订正。这个过程其实挺耗时间的,但是有它的好处。在才开始翻译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句序什么的甚为痛苦,可是静下心来,翻个几年,你将会有大收获。还能练翻译,就不需要特地挪时间练翻译了。我在把1992-2002翻了一遍之后,再去做2003-2008,过程和上面一样,可是明显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多了,特别是到2005年之后,几乎不用怎么多写,只需要把一些长难句写粗来,而且翻译的正确率上去了,做阅读看答案也好理解多了。我是特地留了最后三年没做,想要最后一个月测评的。这一遍做完,你会发现第一遍做的答案自己完全没有印象,所以放心大胆的做真题吧。在第二遍的时候,还有一个大任务就是分析题目,正确选项为什么正确,错误选项为什么错误,是什么错误。同时也要分析文章结构,分几段,每一段主要讲什么。这一遍做完后,就开始做第三遍,文章大略看一下就很容易有框架了,继续做。其实,要是认认真真每天进行这些工作,在加上背单词,其实做完这些的时候时间不是很多了。所以早点做真题是没有关系的!最后一遍我就是读真题,大声读粗来,一边读一边想着文章结构,就会有很大的阅读的感觉。最后一点就是,在最后一个多月主攻作文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放掉阅读,因为那个时候怎么的怎么的对真题也比较熟了,再不济每天也得读个一两年的真题。我的这个准备过程是比较耗费心力且短期没什么华丽提升的,但是从身边同学和我的准备和最后分数来看,还是有点效果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历史学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度深厚的学科,它包括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历史部分,你需掌握从远古到现代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社会变迁,尤其要注重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特征和政策制度。世界历史则需你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欧洲中世纪至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则是理解和评价历史的关键工具,它们帮助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视角。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构建一个详细的时间线,这有助于你理清历史事件的顺序和因果关系。定期做笔记,提炼关键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阅读原著和学术论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拓宽视野,也能提高分析和批判思考能力。
对复习,我推荐采用“主题式”复习法。比如,你选一周专注于某一历史时期或主题,将相关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深入探讨。历年真题是宝贵的资源,凭模拟试题了解考试的出题趋势和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在准备考试时,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答题技巧也十分重要。在回答论述题时,务必条理清晰,逻辑连贯,尽可能用实例来支持观点。对分析题,需展现出独立思考和深度理解,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解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