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的选择题来说,质量远胜于数量,精读一本书就足够了,关键是彻底理解,如果可能的话,多次复习会更有效。初次阅读时速度慢是正常的,我也会感到焦虑,但我提醒自己,理解才是关键,一次深入的理解比匆匆忙忙地看许多遍更有价值。至于做题,我认为最好是将时间投入到深入理解红宝书上,逐字逐句地去思考其含义。日程允许的情况下,再考虑做题。每一套模拟试题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错误的部分,需要仔细剖析。我曾经的误区就是不愿意深究错误,结果反复出错。例如,后期的肖四、任四、最后五套卷和风中劲草的模拟题都是很好的练习材料。进入最后一个月,可以选择一本重点题目集来背诵,通常是肖四,并结合你自己的参考资料。如果前期对书籍理解深刻,背诵就会变得迅速。另外,尝试自己解答模拟题中的大题,特别是哲学部分,其实哲学的观点并不多,你可以边学习边整理,同时观察模拟题如何应用这些观点,自我总结非常重要。对于主观题,我强烈推荐肖老师的资料。我的策略是只熟记四套卷,尽管八套卷没有完全记住,但答题的主要思路已经烂熟于心。我从11月开始准备主观题,从历年真题出发,归纳问题和回答的角度,仅完成了八套卷和四套卷的训练。无论跟哪个老师的课程,主观题都需要背诵,因为在考场中,一些标准表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事先积累一些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考研数学方面:
每一道题都要做到最后,不要一看会就不做了。这是我血淋淋的教训。我之所以再来一年就是忽视了这一点。第二遍买了张宇的真题,因为是把近三十年的真题按照知识点归类编的,个人觉得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很有帮助,依旧是错题不熟的知识点记到笔记中
考研英语方面:
我具备普通水平,已达到六级要求。从词汇入手,持之以恒地记忆,你会发现词汇量提升后阅读体验显著改善。在备考期间,我每天都背单词,利用扇贝和恋恋有词作为辅助工具。起初,每日攻克一个单元,一轮结束后改为每天复习10页。对于阅读部分,不宜过早接触真题,但必须深入探究。3月至6月,我用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来训练语感,每天完成两篇。进入6月至12月,我转战真题。真题我一共做了三遍,首次严格限时,确保客观题不超过110分钟;第二次,逐篇手动翻译,兼练翻译技能;第三次,专攻解题策略。完成黄皮书后,我还购买了《冲刺提高72篇》。我觉得这本书相对简单一些,毕竟临近考试,重心应放在真题上,所以我并未完全翻译这本书。我的建议是,这段时间持续做阅读是为了保持手感,不必过于在意正确率。同时,每篇阅读依然计时,最多15分钟,我当时通常能在8分钟左右完成一篇。关键在于,理解和掌握英语真题的答题方法和逻辑至关重要,务必仔细研读。最后,保留最近三年的试题,在最后的1-2个月内进行模拟实战。然而,近三套题目是需要重点分析的部分。英语学习中,阅读理解尤为关键,而作文则可以在最后1-2个月自创模板即可。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是经济学原理的基础。这包括供求理论、市场均衡、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核心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是关键。例如,供求理论不仅是分析市场价格和数量变动的基本工具,也是理解许多经济现象的钥匙。
掌握模型构建和应用。经济学中有很多经典的模型,如IS-LM模型、AD-AS模型、索洛增长模型等。这些模型虽复杂,但都是对现实经济世界的抽象化描述。凭模型,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行为。理解模型背后的逻辑比死记硬背公式更重要。
再者,重视实证分析和政策评估。经济学不仅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比如,你可能会被问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或者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等问题。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结合案例学习。经济学原理中的很多理论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这帮助更直观地理解并记忆知识点。定期做题和模拟测试也很必要,它们能帮助你检查学习进度,熟悉考试题型。
我强烈建议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听到不同的观点,激发思考,提升理解深度。互相解答疑问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保持对经济学的热情和好奇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科学,它充满了智慧和挑战。只有真正热爱,在繁复的学习中找到乐趣,从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