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纺织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今年在政治复习上,我采取了一种更为谨慎的策略。等到考试大纲公布后才着手购书。上次初次尝试时,我提前购买了肖秀荣的教材,结果大纲更新幅度巨大,导致我白白耗费了许多时间,而且书籍内容杂乱,难以梳理关键信息。今年,我决定等待大纲发布后再行动,目标明确——购买红皮书!它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官方出版物,每年的大纲都是以此为基准,大纲本身并不需要特别购买,只需查看电子版了解变动即可。但红皮书(大纲解析)却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我还练习了肖秀荣的1000题以及石磊的1500题。两本书各有特色,1000题侧重基础,答案大多能在书中找到,也是许多人选择的原因,可以迅速完成;而1500题我个人认为非常出色,与大纲知识点完全吻合,并且解析详尽明了。
考研数学方面:
真题我真的做了好多遍不太记清我做了多少遍,一开始成套做,后来按板块(高数、线代、概率),特别是线代和概率,你会发现到了10年以后出题开始变得有规律性,这时候你要去总结和归纳发现真题的出题知识点。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做到后来因为做过许多遍做题的速度肯定会变快。
考研英语方面:
在英语复习方面,主要的任务是积累词汇、研习真题并构建个人的写作框架。我早在大三的寒假便启动了单词记忆,起初利用扇贝软件,坚持了超过100天,随后转为使用红宝书背诵,完成了十几个单元的学习。接着,我断断续续地继续背单词。暑假时,我开始着手处理英语真题,尤其是集中精力做阅读理解。初期错误率高达8至9个,逐渐减少到7、8个,然后是5、6个,但后来就停滞不前,陷入了瓶颈期。然而,通过持续努力,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错误降低到3、4个,甚至进一步减至1、2个,那时的自己真是进步显著。稳定在这个水准后,在备考后期,我会每天做一两篇阅读以维持感觉。
在阅读部分巩固后,距离考试还有两周,我参加了老师的作文冲刺课程。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我开始整理作文模板,规划首段、次段和尾段的写作。我最初准备了三类模板,分别对应无形社会现象的正反两面和有形社会议题。后来,考虑到三个模板过多,我简化为两个,分别对应正面和负面观点。考试时,题目恰好涉及行动,我顺利运用了预先准备的第一段,并稍作调整,大部分内容都派上了用场。
在此期间,我也逐步开始了其他题型的复习,首先是新题型,因为相对较易,然后才转向较为复杂的完形填空部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纺织材料学”是一门结合了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它涵盖了纤维的性质、纱线的结构、织物的性能以及纺织品的加工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纤维的基本特性是基础,如天然纤维的吸湿性、强度,人造纤维的可纺性、耐磨性,以及合成纤维的耐化学性和热稳定性等。这些特性直接影响到纺织品的质量和用途。
对纱线和织物的结构,需理解其形成原理,并能分析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例如,纱线的紧密度、捻度如何影响织物的手感和强度,组织结构(平纹、斜纹、缎纹)如何影响织物的光泽和透气性。还要掌握各种测试方法,如纱线的条干分析、织物的强力测试等,这些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再者,对纺织品的加工工艺,如染色、印花、整理等,需了解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比如染料的选、染色条件的设定,以及后处理如何提高纺织品的耐用性和舒适性。这部分不仅要求理论知识,还需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实践”是关键。理解是基础,凭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深入理解每一个概念和原理;记忆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要的数据和公式,为解题做好准备;实践则是提升,参加实验室的实践活动,亲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历年真题的研习也非常重要。凭对历年试题的研究,找出命题规律,把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定期自我检测,及时查漏补缺,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