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水利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大约在10月份启动了政治复习,每天专注于选择题,不过量不大。我挑选了一本类似教科书的资料(我选择了《风中劲草》),每天都仔细研读一部分。实证显示,许多权威专家指出的重点确为必考内容,但他们未特别提及的部分也可能成为考点,这就是你可以超越他人的关键所在。深入阅读并基于理解掌握选择题,不必一味死记硬背。对于大题,我通常在考前20天左右开始准备,每天熟记两到三题,主要是为了考试时能有话可说。即使无法完全背诵,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你之前奠定的良好基础会让你应对任何题目都能洋洋洒洒地写出满满的答案。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辅导书:复习全书、历年真题、660、400题。我三月份到五月份先把高数课本看了一遍,习题做了一遍。从五月低开始下午或晚上时间看一章视频,学习一章复习全书,这样循环渐进到八月的时候(好像),才把复习全书做了一遍。复习全书是个好东西,内容很全,但复习全书只学习一遍意义不是太大,因此我第一遍结束之后立即开始第二遍,到最后上考场前好像弄了两遍多,第三遍只是把自己前两遍圈出来的题重点看了一下。历年真题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我11月份开始做的历年真题,从99年开始,晚上抽出3个小时,严格按照考场上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套一打分,感觉效果还不错。660我只做了一遍,个人感觉题目有点偏,但很有利于把基础打牢。400题我先把第一套做了测试了一下,当时自信心备受打击。400题我只把选择题做完了,我觉得没有复习到一定程度,千万别轻易尝试400题。数学一定要多做题,并且要反复回顾以前的知识点,我把复习全书当成教材使用,把前面的知识归纳部分记忆了好几遍。数学同样需要记忆。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能力中等偏上,不算突出也不算差。四级考试我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先后尝试了三次才顺利过关,这主要归咎于我过度的自信心导致我没有充分备考,直接参加了裸考。后来我痛定思痛,决定专心复习,这才成功通过了四级,并且一次性高分通过了六级。分享四六级的经验是因为在准备考研时,我曾担忧四级六级未过可能会影响复试或与导师的沟通,但实际上,虽然不及格并非致命问题,但达标无疑会给个人成绩增添亮点。
我在背单词方面选择了朱伟的《恋恋有词》,这是受到他人推荐的结果。的确,背单词是个枯燥的任务,如果你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选择一本适合自己风格的单词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刚开始接触英语真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挫败,因为那时可能是词汇量不足,文章理解困难,题目也解答错误,这段时光无疑是最艰难的。但一旦度过这个阶段,你将逐渐能够理解文章并正确答题,所以对于英语基础稍弱的人来说,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持续努力就会看到进步。
今年对于英语作文,起初我跟着朱伟的小黄书背诵,但发现并不完全符合我的需求,于是我改为每周写作两篇来锻炼自己,实际考试中感觉表现尚可。
考研专业课方面: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一门融合了水文学和地质学知识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复习时,你需牢牢掌握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渗透性、含水量、溶解度等,这些都是理解地下水动态的基础。
地下水的流动理论是考试的重点,包括达西定律、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需理解,更要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存量。地下水的均衡状态和非均衡状态的概念及转换也需深入理解。
再者,水文地质图的阅读和解读也是考试的关键部分。你需熟练掌握如何从地形图、地质图、水位等值线图中获取信息,分析地下水的流向、流速和分布情况。地下水污染问题及其防治措施也是常考内容,尤其是了解各种污染物在地下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机制。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实践并重是最有效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要尽可能凭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找一些实际案例,比如地下水污染事件,去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策略。多做练习题,模拟考试环境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很有帮助。
利用网络资源也很重要。许多学术网站和论坛上都有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前辈的经验分享,借鉴他们的学习路径和应对策略。积极参加讨论,向老师或同学教,也能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