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其实政治我是复习的比较晚的。从9.18左右大纲出来,我才开始复习,看精讲精练,同时边做1000题。1000题比较好,但题目有点老。因为花了很多时间在专业课上,所以,政治每天看一点点。一直到10月中旬精讲精练还没看完。时间来不及,就连忙将精讲精练扫尾。之后就是做模拟题的选择题。肖秀荣老师的8套4套,还有5年真题(真题其实很有用)。做完这些题后,再把1000题错题看了一遍,上面那些模拟题错题也看一遍。在做题的时候,不熟悉的和错的都在书上划下来。这时,就可以再看一遍精讲精练(形成知识框架)。这样,选择题基本上复习的比较好了。然后仔细分析5年真题的分析题,再看看那些模拟题的分析题,其实规律还是很明显的。基本上那些章节的哪些内容会出分析题都能够比较容易的看出来。最后把肖秀荣的核心冲刺考点背诵拿来背。之后专门背4套卷的分析题。考前还搜集了一些资料。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有些心得,简单分享一下数学的学习经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学成绩的确与投入的时间成正比,当然,策略和时间同样关键。考研数学其实并不吓人,大部分题目都是基础知识,考验的是你的耐心和精确度。我在准备期间用了不少资料,如上学期几乎全力以赴于数学,包括李王复习全书、二李复习全书、张宇的36讲和1000题、李永乐的660题部分、历年真题、张宇的四套卷以及合工大的五套卷。这些书我有的甚至重做了多次,列出它们并非建议大家都得照做,有人认为题海战术不一定是最佳路径,尽管我个人对此持有保留态度。我的建议是,在掌握好教材的基础上,挑选一本适合的全书来强化理解。其次,面对海量的数学题,有了充足的时间,高效的方法会更有效。对数学而言,归纳总结非常关键,市面上有很多书籍已经做得很好,无需非要自己做笔记。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关键是把知识点烙印在脑海中。最后,如果你在完成真题后仍有余裕,不妨做一些模拟题,数量不必过多,分数也不必过于挂心,关键在于通过模拟题提升应对新题目的敏捷反应,并严格控制解题时间。因为我发现做真题时,已知的题目太多了,所以模拟题能提供新的挑战。我特别推荐合工大的五套卷,难度适中,比张宇的四套卷简单,却又比真题稍难一些。今年的真题,我觉得合工大的风格还挺接近的。希望你们能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资料和策略。
考研英语方面:
我用过的方法中,比较推荐记忆真题词汇。所以还是建议大家时间较为充裕的话用恋恋有词打下基础,如果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好用,那么我认为值得一试。另外王江涛有一本单词书(好像是十天搞定考研词汇)我觉得应该也不错,单词差别不多的时候阅读书登场,每天两到三篇,最好下午做,因为英语是下午考的,千万不要纠结答案,关键是培养语感,遇到好的句子就自己完整翻译一遍,同时它每篇后面都附有wordlist,生词一定要记。
考研专业课方面:
固体物理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掌握晶格振动、能带理论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晶体结构的理解是基础,包括点阵模型、布拉伐格子、晶面指数等,这些都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对晶格振动,理解phonon的概念及其对热性质的影响至关重要。能带理论则是固体导电性的关键,需深入理解电子在能带中的运动状态和能带结构如何决定材料的导电性、绝缘性和半导体特性。
量子力学的部分,如薛定谔方程的应用、波函数的性质、态密度和费米-狄拉克统计等,都是固体物理的重点。这部分需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特别是线性代数和微积分。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工具来解析固体中电子的行为,是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再者,固体的磁学性质、超导现象、半导体器件原理等内容也是考察的重点。例如,了解BCS理论是如何解释超导现象的,以及PN结的工作原理,这些都是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凭做题和解题来深化理解,尤其是那些经典的例题和历年真题,它们往往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实践操作,比如模拟实验或参加科研项目,你从实际角度去理解固体物理的原理。
阅读相关的研究论文也是提升理解的好方式。它不仅帮你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能训练学术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持续的复习和总结,定期回顾和整理所学知识,是非常有效的记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