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马原要尽早复习,那些原理必须理解透彻,最好在暑假之前把上一届的马原强化看完。一个知识点做两三道题就行,并经常复习,不用背,多想想为什么。再强调直到11月之前都不用背。把原理弄得清清楚楚就好。11-12,看肖秀荣的时政和真题,查漏补缺,看看自己前期复习有什么没记住的地方,多关心时政,看看大题的答题套路,和套话。大题的马原可以通过准备搞定。政治放轻松就好了,不是挂人的科目。
考研数学方面:
虽然今年题目比较难,但是高分的也大有人在。我从四月份开始学习,并做了两本儿在我心目中最珍贵的笔记,基本上是每天都会拿出来翻看。然后我开始做李永乐老师的全书,上面的题型都是比较经典的题型,刚开始做可能会感觉比较吃力,但是当你真正投入进去,你就会渐入佳境~一开始感觉做题做特别慢。有时候错多的时候也会感到很气馁,但好歹还是坚持下来了。尤其是当看到做完两本习题之后,成就感还是非常大的。从十月份儿开始做历年真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从八九年到一二年的真题,留下了几套做为以后的模拟考场用。二刷真题时我用了宇哥的真题大全解,二刷结束后就开始了做模拟题,我做的模拟题有合工大五套卷,宇哥的八套卷,李永乐老师的6+2。到后期基本上是每天上午拿出三个小时来模拟考场做题,第二天上午来批改整理,错题还是挺有价值的,要多多温习。其实对于学数学来说,最百听不厌的就是多做题,你做题多了水平自然提高,巧合的是最终我的考研成绩和我的宇哥八套卷四套卷平均分是基本一致的。
考研英语方面:
从3月左右开始进入正式的复习阶段,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记忆单词。由于我在词汇方面的表现平平,关于此部分的经验我就不再赘述。完成一轮单词学习后,我便投身于阅读理解的训练中,使用的资料是黄皮书,包含约68篇文章。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起初,我会逐个查找不认识的单词,但后来意识到这并非最佳策略。阅读理解要求全局理解,即使不能完全读懂,也能解答题目。到了暑期,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尤其是2005年以后的,这些更具参考价值,因其风格与近十年的考试更为接近。务必按计划进行,即时分析(包括选项、单词、复杂句子和文章结构)。整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到11月左右。之后我又进行了第二轮,因为英语知识若不及时温习,容易遗忘。在初期,我挑选了一些真题范文来背诵,不必贪多,但一定要熟练,连标点符号都不能出错,考场上的时间可不容许反复查看。接下来就是构建个人的写作模板。网络上的模板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原封不动地抄写。需要替换其中的句子和单词,使用自己已经牢记于心的表达,让它成为独一无二的模板。我当时为大作文准备了四个模板,足以应对各种情况,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策略。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力学是研究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和破坏规律的学科,它是理解材料性能、设计结构的基础。在复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胡克定律,都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熟悉各种应力状态下的强度理论,如欧拉-伯努利梁理论、莫尔圆、最大剪应力理论等,这些都是材料力学的重点。对这些理论,不仅要公式,更要理解其物理意义,这样在解题时得心应手。
再者,了解并掌握材料的弹性、塑性、弹塑性行为,尤其是屈服条件和强化理论。比如,Von Mises屈服准则,Bauschinger效应等,这些都是材料力学分析问题的关键。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如拉伸、压缩、扭转实验的结果解释,也是常考点。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重要。多做习题,凭实例来深化理解,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问题,如复合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计算,需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尝试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力学模型,以此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利用好教材和参考书,比如Gere的《Mechanics of Materials》,经典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巩固知识。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这对理解和记忆都非常有帮助。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既能互相激励,也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