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软件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觉悟蛮高的,自我感觉也算是低产出高回报了,经验之谈就是先搞选择,肖秀荣的1000题加上考研十年真题,建议先做肖秀荣1000题一遍,这一遍不看书就是选,看看自己对政治这门课真实的理解和水平,然后再去对答案,以题带点,还不太明白的就去看肖秀荣的那本考点精讲,楼主是做完一部分才去对答案,不会只做完一章一节就去对,原因很简单,知识是连贯的,马哲也好,毛泽东思想什么的也好,都有个很宏观的体系,一点一点的去扣这些东西容易一叶障目,事倍功半,不如让这部分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再一起解决,错多少都不要在意,重要的是看知识点同时练习选择题技巧,如果觉得实在不好可以二刷1000题,同时做选择的同时也可以积累答大题的得分点,因为能出成选择的很多也是可以用大题的方式设问的,而正确的选项就是采分点。刷完1000题就可以练真题了,因为真题是最接近考研政治的,如果没有基础就去练,没有什么用,考研真题的意义不在于你错了多少,知识点有那些没掌握,因为政治太大啦,题目包括知识点大面积重复的可能很小,老师都不傻,但是在真题里你可以看老师的错误选项是如何设置的,正确的选项哪些书上没有但表述仍然正确,这些是可以练出来的,尤其是一些敏感词,练多了会有感觉,最后会达到,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是我能这么选出来,而且一定对。
考研数学方面:
我将复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阶段从2月底持续至6月底,主要任务是研读教材并完成课后练习,以深入理解基础理论、公式、技巧及知识点。次阶段为7月20日至9月20日,期间我专注于李永乐的全书,这里想分享的是,复习切勿贪快,因为质量远胜于速度,考试测试的是你的掌握程度而非复习时长。第三阶段在9月底到10月底,重温全书并再次演练,侧重解决上一轮复习中遇到的困难点和盲区。进入11月初到12月初,我会每隔两天安排一套历年试题,确保全面检查知识漏洞。接着,在12月初到月中的一周半时间里,通过大量模拟题来提升解题速度。最后的半个月,快速浏览一遍教科书,务必留意每个细微之处,如课后习题的推论或公式,同时保持每日做些数学题以维持手感。数学在考研中占据关键地位,同时也是压力所在,如果你的数学基础薄弱,选择学校时务必谨慎考虑。
考研英语方面:
最后关于英语,想谈谈我亲身经历的教训,今年英语的高分比比皆是。因为长时间没有做过一整套的题,对于时间安排很欠妥当,答题时先是写大作文,打了草稿,然后在答题纸上抄写,这样用掉了70分钟,接下来十分钟做了完型,然后阅读答得很是匆忙,最后一个半蒙半答,之后阅读C和翻译更是手忙脚乱,交完卷子心情真是沮丧至极,甚至不想参加第二天的专业课考试了。最后得到七十分就答题的情况来讲也算是差强人意了,只能感谢命运和运气了。所以,我建议在考前几天绝对有必要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做一整套题,不用对答案不用计算自己能得多少分,你要做的只是弄清楚自己在每个模块上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在一定的时间内怎样提高答题质量,作文不需要打草稿,但是重要的句子和逻辑结构以及一些比较难写的单词,建议简单列一个提纲,然后直接写在答题纸上,书写要规范整洁。
考研专业课方面: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学科,它涵盖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多个阶段。在复习时,我将这些阶段作为主线,深入理解每个阶段的关键概念和技术。例如,需求工程中的用例图、活动图,设计阶段的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等,都是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对编程语言和数据结构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因它们构成了软件开发的基本工具和思维框架。
项目管理知识也不能忽视。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虽然不是直接的考试内容,但它的理念和方法论对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如风险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和成本估算等。了解敏捷开发、Scrum等现代项目管理方法也是提升答题深度的重要途径。
再者,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是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不仅要熟悉各种测试类型,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还要理解测试用例的设计和缺陷管理。软件度量和评估方法也是考察的重点,比如软件复杂性度量、软件可靠性模型等。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大家结合教材和参考书,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做笔记是很好的方式,帮你理清思路,巩固记忆。多做模拟题和历年真题,凭实战来检验和提高理解力和应用能力。遇到难题不要怕,查阅资料或者与同学讨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化理解的方式。
理解和运用是学习的关键。软件工程不仅要求理论,更需能够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尝试参与一些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或者进行小规模的模拟实践,会你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