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提前太久准备政治是没有效率的,因为知识的记忆容易消退。我是将近十月才开始着手准备的。我会专注于选择题,用蒋中挺的《800题》和肖秀荣的《1000题》来训练。我倾向于规划学习进度,确保每天都按计划完成任务。在十一月之前,主要精力放在选择题上,务必弄懂所有不熟悉的领域。我几乎做了两遍选择题,关键是要深入阅读!彻底理解错误的题目,将解析直接写在原题旁边。历年真题主要是为了理解题型,但题目不会重复,所以做一次就够了。大约进入十一月,我开始关注大题,特别是从真题中挑选出来的大题,仔细研究怎样回答才能切中要害,取得高分。接着,我开始做蒋、肖的模拟题,肖秀荣的《四套卷》和《八套卷》是必备的,同时结合最新时事去背诵大题。今年,肖老师在大题上的预测相当准确。不过,大题无需过于焦虑,留到最后一个月集中背诵就可以了(我自己当时因为时间紧张,只剩十几天下手)。政治的关键在于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这会直接影响你的分数,与他人拉开差距,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理解先行,然后才是记忆!另外,北京地区的公共课评分标准较严,政治成绩关乎能否进入理想的学府。因此,绝对不能轻视政治复习。我的复习材料包括讲义、命题人的1000题,到了十二月,做四套卷的时候,我会用分析题来锻炼,不需要一字一句抄写答案,列个大纲,标出知识点即可。就这样,我进入了考场。不过,坦白说,我觉得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心里没底,最近五年的选择题真题都没做。所以,你们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我这种状况,多做一些选择题真题是非常有益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认为数学的学习关键在于练习,尤其是实战的真题。首要任务是通览所有概念,不明白的地方多看几遍,如果实在无法理解,不妨暂时搁置,继续学习后续内容。有时候,我们的思维会有意想不到的转变,或许在学习其他知识后,原本困扰你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于数学基础部分,大致浏览一遍,而对于难以掌握的部分,则需反复研读2-3次,条件允许的话,再多复习几次。进入10月,应开始着手做真题,这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尽量选择真题来练习。
我建议从早期年的真题做起,因为它们相对简单些。刚开始时,不必急于计时,毕竟初学者需要适应。随着熟练度提高,逐渐加入时间限制,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考试的状态中。每套真题完成后,务必深入剖析错误,辨别是运算错误还是知识点的盲区。若是知识点问题,不仅要修正此题,还需寻找同类题目练习,直到彻底掌握该知识点。若归咎于计算失误,要审视是否频繁出现此类错误,若有,可能存在计算方法的误解,同样需要通过额外的题目来纠正。
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但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作文:要不要有模板,我觉得要有。楼主在考研前两个月开始每天写一篇真题的作文,找找感觉。写完以后对照黄皮书,把里面经典的,万能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同时在网上找各种作文模板,经典句式,名人名言,谚语,整理摘抄。小作文楼主把之前考过的排除掉,着重准备了祝贺信,邀请函,投诉信几个,今年小作文就是考的邀请。模板绝对不能找那种大家都用的,还是得自己多找找其他资料来改写,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模板。大作文讲起来就好笑了,之前大家都觉得大作为是无法预测的,是不可能命中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高分子化学主要研究的是大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机理以及它们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在这个部分,掌握单体聚合的基本类型,如加聚、缩聚等,是非常基础的。链转移、链终止等反应机制也是需深入理解的重点。对聚合物的立体化学,如顺反异构、手性等问题的理解,将帮助你更好地分析高分子的特性。我在学习时,经常凭绘制反应路径图来加深理解,配合实验,亲自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
高分子物理则更注重于高分子的物理性质和行为。这包括了高分子溶液的行为、玻璃化转变、结晶与熔融、弹性模量等。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统计力学原理至关重要。例如,Flory-Huggins理论帮助理解高分子溶液的行为,Debye模型则能解释玻璃化转变。我在学习这部分时,会尽量从宏观现象出发,推导到微观理论,这样既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这两个科目,我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是结合理论和实践。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理解基本概念和公式,凭做题和实验来应用这些知识。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求助,和同学讨论,也向老师教。定期复习也很重要,因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知识点繁多,只有不断巩固,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考过程中,我还发现,理解和运用比死记硬背更为关键。尝试去理解每一个概念的本质,不是机械地它的定义。这样,即使面对复杂的题目,也能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