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教训的第一点,就是政治这科,其实基本上都是可以答完的,自己之前做下模拟题基本上就知道时间的分配了,千万别慌。仔细答,考试不是看你懂多少,而是发挥出多少。还有答题的时候一定看好题号再答。政治本人今年不高不低。政治的书籍,我用的是高教版的红宝书,肖秀荣1000题,风中劲草核心笔记,肖秀荣的形式与政策,肖秀荣八套卷和四套卷。我是从九月份开始看政治的,在九十月份,就是看红宝书配合1000题,看了两遍,这时要看得细,主要记忆选择题的考点。十一月份开始看风中劲草,这时就可以背诵了,风中劲草背了两遍。还有形式与政策可以开始看了,对热点问题要注意记忆。十二月份,主要就是八套卷和四套卷了,大题一定要背熟,今年考了很多这上面的。另外要关注形势与政策没有写的时事,因为形式与政策是十月份出的,十一十二月份的时事就要自己补充了。今年选择题基本都跟时事息息相关,好像很多出自习大大的讲话稿,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政治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千万不要因为不喜欢,前期就放弃它,这会大大占用你后期背诵专业课知识点的宝贵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暑假结束后,进入了复习的收尾工作,接着我投入到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的演练中,总计超过了5套张宇的题目,包括8+4和400题中的5套,还有李永乐的6+2以及从2004年至2019年的全部真题,基本上每天都保持一套的速度。进入11月中旬,导师开始每周安排好需要完成的试题集,这对我起到了很大的鞭策作用,毕竟偷懒时总得依赖他人的指导。每次做完一套题,我会反刍两遍以上,深入研究各类题型,然而我过于沉迷于解题的乐趣,在真正的考场却没能派上用场。尽管有些大题在模拟卷中似曾相识。于是我又重新翻阅了一遍李永乐的资料,期间回家待了大约半个月,整个过程耗时两个月,实质性的复习时间约为一个半月。紧接着是第三次通读李永乐,这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随后是第四次,专注于修正前三轮中的错题,这也花了我半个月。到了12月下旬,我开始专攻真题,坚持每日一练。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其实主要还是看你的平时积累,对于短期内迅速提高英语成绩的说法我不敢苟同,英语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只能记单词、记短语词组、练阅读以及看作文。阅读占一半的分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阅读最大的难点并不是生词,而是对于长难句的理解,这就考察你平时的语法积累。每做完一套真题给自己打个分,阅读拿30分以上即平均一个阅读错两个题以内就是没太大问题了。两个作文占到30分,重要性仅次于阅读,建议把张剑黄皮书里面的不同档次的作文多看看,有些比较通用的语句是可以背下来的,尤其是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用好了可以提升作文档次,效果很明显。至于大家都反映的完型和新题型很难的问题,我想说这两部分分值不是很大,没有必要在这两部分耗费太多的时间,而且这两块每年的变化很大,毫无预测性可言,大家要难一起难,你错的多别人未必比你好,英语复习还是抓阅读和作文这两个重点。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软件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课程,它包括了编程语言理论、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操作系统等多个重要领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成为一名优秀软件工程师的基础。
1. 编程语言理论:这是理解计算机如何执行指令的关键。你需熟悉至少一种高级编程语言,如C++或Java,并理解其语法和逻辑。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也非常重要,这将帮助你理解代码如何被转化为机器可执行的语言。
2. 数据结构:这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链表、树、图、队列、栈等基本的数据结构要熟练掌握,明白它们的特性以及何时使用。懂得如何凭算法来操作和优化这些数据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3. 算法分析:理解并能实现常见的排序和搜索算法,如冒泡排序、快速排序、二分查找等,需能够分析其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这对优化程序性能至关重要。
4. 操作系统:这部分主要涉及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理解操作系统是如何协调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进程,以及如何处理并发和同步等问题,是软件开发中的关键知识。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
1. 阅读教材:选一本权威的教材,如《计算机科学导论》或者《操作系统概念》,深入阅读,理解每个概念的本质。
2. 实践编程:理论结合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尝试编写代码,解决问题,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 参加讨论:参加学习小组或论坛,与他人交流,共同探讨难题,这样既能巩固知识,也能开拓思维。
4. 做题训练: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试题是检验和提升自有的有效工具。定期做题,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5. 专题研究:对某个特定主题进行深度研究,例如深入理解一个特定的算法,或者研究操作系统的一个具体模块,这将使专业知识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