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为北京莱茜教育的考研辅导教师,很高兴受到邀请。数学的学习是个长期过程,因此需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考研数学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让我分享一下莱小茜专为学员设计的学习计划:
1. 正确评估考研数学难度并调整心态
大多数经历过考研的人都会告诉你,数学确实难,得分不易,但它对总分的影响最大。我记得一位同学,非常努力,2013年报读东北大学双控专业,总分354分,达到了录取线,但最终因数学只得了74分,相差一分未能进入985高校,只好转而进入北京的一所211大学。后来,他反思说,他对数学过于轻视,复习时过于自信,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尽管能解决许多难题,但由于根基不稳,后期反应速度不足,虽然察觉到问题,但弥补起来已太晚。
因此,建议每位考生要认清考研数学的难度和灵活性,谦逊对待,无论以前的数学水平如何,现在都要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地打牢基础。这样,你在面对高难度题目的时候,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自然而然会上升,至少在考研数学这一项上,你能避免吃亏。
2. 扎实基础,为提高做好铺垫
我在备考时数学一考了122分,不算差的成绩。我想分享一下早期复习的一些方法,或许对你有所帮助。其实我的数学基础并不强,开始复习前做了一份真题,感觉无从下手。你可以尝试做一份最近的考研真题,感受难度,以便心理准备。
当我感到困惑时,幸得一位前辈指点迷津,开始制定计划。由于正值假期,一些推荐的复习材料还没上市,我决定重温教科书和课后习题解答。我十分专注地复习教材知识,然后完成了所有配套的课后题。
为了加快理解和节省时间,我还报名参加了基础网络课程,跟随课程做课后练习。从1月到4月,我用了三个月时间专心听网课和做题,那段时光对我很有帮助。
初期复习应参照上一年的考研大纲,明确哪些是掌握,哪些是理解,哪些只需了解,针对不同要求进行分层复习,以免浪费时间。例如,大纲只要求了解的内容,不太可能出现大题或证明题,可能只是小选择题或填空题。我不建议过早做真题或整套模拟题,或是直接钻研指导书,如果基础不稳固,你只能孤立地理解知识点,而非全面掌握。
第一遍复习的重点是理解概念,做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概念。一旦概念理解透彻,任何题目都不在话下。
3. 自我总结技巧,深化理解(构建知识网络)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初复习时,无论是做课后题还是听课,都要注重整理知识点和总结方法。建议用一本笔记本记录所学,构建知识框架,将每章知识相互关联,形成完整体系,这就是考研数学的骨架,后续学习则是为其填充血肉,不断完善框架。
课本的编排顺序有其深意,章节间和知识点间存在联系,这些联系正是灵活出题的依据,也是复习的难点。复习每个知识点时,要看清前后内容,将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
在基础复习阶段,我推荐如李永乐的全书和老师的十八讲等资料(注意,我是先完成课后题后再做这些书),若想报班,我认为考研帮的网络课程性价比较高(我是在听完网课后做配套练习)。至于强化阶段的经验,我会稍后分享。
基础复习是整个考研复习的基石,影响后续强化和冲刺的效果,所以务必把握时间,科学复习,确保后期复习从容不迫。
如何让考研数学达到及格线?
从8月到9月,重温一遍教材,先高数,接着是线代,最后是概率,同时完成课后习题,这就完成了第一轮复习。
9月至11月,用两个月时间主攻复习全书,搭配660题和分阶同步训练,完成一轮复习全书和题集。在此过程中,标记错误并反思原因。若有余裕,可整理错题。同时,整理重要公式或未记住的公式,方便最后几天的复习。
11月至12月中旬,持续查漏补缺,以模拟卷和真题为主,熟悉题型布局,控制答题时间。先做近十年真题,再做老师最后四套卷,虽然难度较大,但有助于考试时保持平和心态。这是第三轮复习。
最后一周,牢记公式,重复做错题和未掌握的题目。按此计划进行,考研数学应该不成问题。
答题策略一般先做填空题,然后大题,最后选择题。在题目较难时,选择题只有四个选项,可猜测答案。最后,祝愿你考研顺利,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