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八月末政治考试大纲发布起,正式的复习就开始了。要想在政治科目上取得优异成绩,关键是掌握好选择题。必备的学习材料包括:“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又称“红宝书”),肖秀荣系列(《精讲精练》、《1000题》、《讲真题》、《8套卷》与《4套卷》),风中劲草,以及其他知名教师的冲刺试卷。首先,在9月至10月期间,主要任务是刷选择题。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相结合,每读完一章就做对应的选择题,至少两遍,并且注重收集错题。这里有个提示,可以在开始做《1000题》前复制1-2本,以便后续重复练习。接下来,进入11月,再次重温《1000题》,同时尝试《讲真题》中的选择题,以理解历年试题的风格。此时,可借助“红宝书”和风中劲草来填补知识空白。到了12月至考试前夕,重点关注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对于主观大题,考生应尽量熟记8套卷和4套卷的答案,因为可能直接考到原题,即使未出现原题,记忆中的内容也能帮助你构造接近的答案。掌握了选择题和大题,考研政治的成功就近在咫尺。选择题主要测试细节知识,尽管每年有大纲,但难以确定重点,记忆效果欠佳。推荐使用蒋中挺的复习全书,涵盖所有科目,特别标注了细微的重点。暑假时可以预览一遍,九月开学后深入学习。后期重心转向大题,偶尔回顾一下选择题的知识点。购买几套模拟卷,在考前进行练习,以确保万无一失。
考研数学方面:
尽管我在数学考试中并未取得理想的分数,未达个人期望,但我仍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或许能给你们一些启示。首要一点,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我就是因为太过焦虑,在考前一天晚上无法入睡,第二天精神恍惚,直接影响了我的表现。其次,日常的积累不容忽视。我们要坚信数学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我会仔细研读复习资料,深入理解每个概念。开始时,可能会感到很多困惑,这很正常,除非你是天才,否则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关键是要持续阅读,用心思考,多遍阅读全书,每次都会带来新的领悟。在此过程中,交错做一些题目。反复阅读全书并配合练习册,碰到难题就深入思考,然后再回看全书。如此循环,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从此,重点转向大量做题,每隔一段时间重读全书,你会发现自己的进步显著。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考研中一直都有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很同意,所以我的英语备考时间大部分花在了英语阅读真题中,我就是在整个暑假每天都做英语的阅读真题,翻来覆去的做,到十二月份一共做了五遍左右,英语阅读可以买一本何凯文的阅读思路解析。因为做真题的阅读可以提升你的阅读水平与解题的能力,不用拐那么多弯,只要找准定位基本就能找出答案。阅读一定要坚持做到考试最后一个月,每天都认真的做几篇,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然后做完再认真的对翻译。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科学的基础在于理解自然环境的运作机制。这需对地球系统,如水循环、碳循环有深入的理解。我在学习过程中,凭阅读教科书和相关文献,尝试构建起一个全面的地球系统模型,这有助于我对各种环境问题的分析。
环境化学是我关注的重点。污染物如何在环境中迁移转化,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都是需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建议大家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化学原理,还要了解特定污染物的行为模式,例如酸雨形成、重金属污染等。实验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凭实验室的工作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再者,环境生物学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生物在环境污染中的角色,能帮助预测环境变化的影响。我会花时间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稳定性的贡献。
环境地理学则提供了环境问题的空间视角。地图和遥感数据是重要的工具,它们帮助理解环境现象的分布特征和时空动态。我在学习中,经常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制图,这对理解和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结合实例是最有效的。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自我学习,都应该尽量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定期复习和做题也很重要,这不仅巩固记忆,也训练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