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时间,我是从10月左右开始,每天做选择,做的不是很多,需要找一个可以充当教材的资料(我用的风中劲草)每天细细的看一些,事实证明,很多名家嘴里的考点的确是考点,但他们没强调的点,往往也会是考点,而这就是你超过别人的点,多看书,理解的基础上掌选择题,不要死记硬背,大题我一般在考前20天开始准备,每天背两到三道,只是为了让考试的时候有话说,背不下来,也不要紧,你要记住,你前面打的基础好,不论什么题都是可以写的满满当当的。
考研数学方面:
起初,我研读教科书,反复阅读了两次,并挑选了一些课后习题来做。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习题的风格与考研试题有所不同,因此不宜过度沉浸其中。接着,我开始研读张宇的《高等数学18讲》,天真地计划在通读一遍后转向复习全书。然而,在看到大约第七章的时候,我意识到难度颇高,继续下去可能会耽误时间。于是,我果断转而直接攻读复习全书,这个决策非常明智,因为复习全书比18讲详尽得多。另外,张宇的书中将数学三和数学一的内容混合,导致整体显得较为困难。由于我已购买了线性代数的讲义,我就从复习全书中抽出线性代数的部分并丢弃,这让书变得轻薄了不少:D 去年的数学是多年来最难的一次,而今年则是最简单的一年,我恰好都遇上了...总的来说,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对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多做一些难题,对于调整考试心态十分有益。7月份,我开始做李永乐的全书,并结合分级练习,这算作我的第一轮复习,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9月份,我每天做660题中的高数10道选择题、10道填空题、10道代数选择题以及10道代数题,随后纠正错误,这可以算作第二轮复习。之后,我每周会做2-4套试卷,同时搭配张宇的一千题。随着张宇的8套题、4套题和李永乐的8套题陆续发布,时间便来到了考试之际。这样的学习效果还算理想,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每日词汇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任务。无论你选用哪本词汇书,你需要设定恒定的日目标,例如每日攻克一个单元或记忆80至100个单词,持之以恒地进行。反复练习,无论是从前到后还是从后到前,别惧怕耗费时光。渐渐地,你会察觉所需的时间日益减少,直至可能只需数分钟。这是因为尽管目标数量未变,但随着你对单词的熟悉度提升,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对于完形填空,我曾经一筹莫展,常听到同学们说这题得分不高,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因此我一直忽视它。然而,在考试前的一个月,我偶然找到了应对策略,尝试训练后效果良好。所以我建议大家提前多加练习,我相信你们肯定能超过平均水平几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物理化学涉及许多基础理论,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动力学方程,量子力学等。这些基础知识构成了物理化学的骨架,对后续深入学习起着支撑作用。我建议大家在初期阶段花大量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些基本概念,形成扎实的知识框架。
掌握公式并会灵活应用。物理化学中有很多公式,如吉布斯自由能、亥姆霍兹函数等。每个公式背后都蕴含了特定的物理意义,理解其含义并能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是高分的关键。我会经常做一些习题来熟悉公式,并尝试推导,这样不仅加深了记忆,也提高了解题能力。
再者,重视实验部分的学习。物理化学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检验,凭实验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我在准备这部分时,除了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描述,还会查找相关文献,模拟实验过程,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是保持知识鲜活的有效方式。我会每周设定一天进行回顾,将一周所学的内容重新梳理一遍,做些模拟试题检测自有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帮助我及时发现遗漏或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及时弥补。
交流讨论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我常常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不同的思维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新的灵感。教师的指导也很重要,他们的经验能帮助避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