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大约在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发布的《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版后我才启动复习。这本四十多万字的书籍略显沉闷,且由于语言表达相近,易使人混淆。不过一旦消化了首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显得相对简单,而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领悟难度不高。我将它与《肖秀荣1000题》同步使用,每读完一章就做相应章节的选择题,这种方式相当有效。试题的实践帮助我逐渐明确了关注点(尽管看似每一处都是重点)和知识点间的差异,避免了混淆。后期我没有投入大量时间背诵(几乎没有长时间拿着书在外背诵的日子),因此这一轮阅读对我至关重要。我自称采用了“理解性记忆”,并强烈推荐这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这两本参考资料极具价值,有位政治高手提议应再看一遍大纲解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完成这一遍后,我还天真地将肖1000中的所有解答题抄写了一遍,虽然当时没记住多少。但后来反思,也许这个过程在无形中有所助益。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准备时间比较充分的朋友来讲,应该早早就开始逼迫自己每天花十到十五分钟去读一些英语文章,特别是要选一些略带有专业性质的文章,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和敏感度,这个工作坚持一两个月后,对加强自己的语感和猜测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作文在十月左右也要开始了,先看看范文,后期分个类自己写,写完修改,还是得多动笔。最后大小作文可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西音乐史,这是一门需广泛阅读和深入理解的科目。中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宫廷乐到现代的新音乐,每一段历史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方音乐史则涵盖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各种音乐风格和形式,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我建议大家要系统地阅读教材,配以各种参考书籍和论文,以全面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音乐家、作品和音乐风格。注意梳理时间线,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记忆关键事件和作品的,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社会背景和艺术价值。
和声与作品分析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科。它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和声理论,包括调性和声、复调、对位等,还需能够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去解析音乐作品。我通常会先从基础的和弦结构和功能入手,逐渐学习更复杂的和声进行和对位技巧。在此过程中,多听、多分析是关键。选一些经典的作品,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或巴赫的赋格,仔细聆听并分析其和声结构,这样既能提高理论理解,也能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在学习这两门课程的过程中,我还发现笔记和讨论的重要性。我会把每次学习的重点记录下来,整理成自有的知识框架。遇到难点,我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或者向老师教,这样的互动往往能带来新的启示。
我认为,热爱是推动深入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是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音乐的演变,还是在和声的世界里寻找美的秩序,都需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和敬畏。只有真正热爱,在繁重的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挑战面前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