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约10月才开始准备,开始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每天花费在政治上的时间相对较长。政治方面,我的分不高,借鉴意义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政治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我当时做肖秀荣的1000题,第一遍,不夸张地说,三道错两道。但是,多练练,你能找到出题的感觉的。千万别放弃!!大题方面,我背了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考前我很焦虑,失眠,看了卷子,才发现大题并不为难学生!想考高分的孩子,看看其他帖子。另外,风中劲草的第一册,拎出了要点,有些帮助)第二册是练习,第三册是答案。(我没怎么做它的练习,不予置评)。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我没来得及背完。选择题还是有些帮助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六月起着手复习数学,从基础知识到构建知识体系,再到专项练习和高级提升,每一步都收获颇丰。直到八月中旬我才完成了数学的第一轮复习。紧接着,我立即投身于历年真题的演练。我按照考试的时间安排,每天早晨8:30至11:30专注做一套数学试题,而且尽量避免参考书本。初次复习结束后,实话说,我对高等数学的部分概念已经模糊,做起真题来,最初的十套题目中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但我并未气馁,坚持做下去。早年的题目相对简单,偏重基础,我大致能在两小时内完成,然后用一小时总结错题,与标准答案对比,找出错误的根源,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请教。完成前十年的试题后,当我继续做接下来十年的题目时,许多知识逐渐回溯,我能大致构思出整个数学的知识构架。从2008年开始的真题,难度有所提升,我大约每隔两天或四天做两套题。我觉得挑战主要来自于曲线积分的复杂计算,以及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的陌生新题型,让我无从下手,还有异常积分和级数选择题让我感到困惑,有时还会冒出一些久未考查的次要知识点。大题方面,我认为相对常规。到了十月月中旬,我已经完成了所有数学真题的训练。这可以算作我的第二次复习吧!接着,我开始了第三次复习,整理了过去三十年真题中的所有错题和我不够熟练的题目。如果遇到熟悉的但又有些生疏的题目,我会做好标记,完成后再回顾相关知识点。对于因粗心犯错的题目,我只是快速查看答案以确认思路正确;而对于那些无法解答或反复出错的问题,我会将其记录在我的错题本上,并进行总结,明确如果再次遇到此类问题,应如何步步为营,这就是我对这些问题的解题策略的提炼。完成第三轮复习后,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模拟卷,我个人强烈推荐这套卷子。尽管确实难度较高,但它涵盖了大量的考点,包括不少罕见的考点,做这套卷子有助于理清知识脉络。我采取的方式是每套卷子分两天完成,第一天做选择题,立即校对答案并分析错误;每一个选择题我都认真对待,不会的暂时搁置,待完成后查阅答案。第二天则攻克大题,对于过于困难或偏离常考范围的题目,我会略过,仅通过答案理解解题思路。考前两周,我浏览了李永乐的6+2,专注于线性代数部分,还温习了一些概率论和曲面积分的题目。其他内容就没有再深入研究了。这就是我整个数学复习的过程,最终的成绩也让我感到相当满意。
考研英语方面:
作文不要太晚准备,大概11月就开始背范文,研究写作的方法,模板可以背,但不要生搬硬套,翻译都简单,在平时做题的间歇多翻翻何凯文的长难句解析,多研究阅读里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没问题了。完形填空一般不用太过于认真准备,总分10分,一般人都能拿6-7分,拼的是语感,建议将更多精力放到阅读理解上。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保护概论》是一门涵盖了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问题分析以及环保政策法规等内容的综合性科目。它要求不仅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还要能深入剖析其成因,具备一定的解决思路。在复习过程中,我对以下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理解和记忆: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
对“生态环境”,需理解它的基本构成和功能,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污染”部分,则需了解各类污染源,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理念是环境保护的基石,要理解它们的含义,尤其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两点。
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大家采取以下步骤:
1. **系统阅读教材**:全面了解课程框架,把握每个章节的主题和重要观点,构建知识体系。
2. **做笔记和思维导图**:整理关键知识点,凭视觉化的工具加深记忆。
3. **案例研究**:寻找真实的环保案例,尝试从课本知识出发分析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 **习题练习**:凭做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5. **讨论交流**:与同学一起探讨疑难问题,不同的视角会带来新的启示。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环境问题是动态变化的,理解其背后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保持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关心,将理论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也是我学习这门课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