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记忆比较简单粗暴,理解就显得比较高深了。其实“理解”主要是针对《马原》这一科目而言的,这一以哲学为主的科目是有着很高的分值的,而帮助理解的方法包括:看《精讲精练》,听辅导班老师讲课,睡前和舍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思考世界。这里我想强调一下,马原这一科目最好能自己画出框架,按照框架去理解记忆(其实最后考简答的时候都是在框架里的内容,你完全可以用排除法一个个去结合题干,看看哪个点或哪些点合适答题)
考研数学方面:
考研的前期准备阶段我看的课本,很仔细,课后的习题也都完全做了一遍,这样大概用了3个月的时间结束了基础阶段的复习,事后看这部分时间的效率很高,基础打得不错,后续的复习就相对而言轻松了很多,建议大家也要重视基础,对于课后习题,个人认为不需要全做,做题只是辅助记忆的手段。数学全书要刷很多遍,建议做题时标注好哪些题目很经典但不会做的、难度大的,刷第二和第三遍的时候只刷标注了的题目就行,不然时间肯定不够的。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前夕,我曾尝试过背诵词汇,使用的是绿色封面的书籍,每天设定目标为两章节,大约花费半小时。然而,我发现效果不佳,这些单词记忆总是难以持久。我通常在结束专业课程学习后挤出时间来背单词,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假期中,由于在家复习,我发现看书相当困难,于是背单词成了最轻松的任务。我严谨地按照每天400个单词的标准去背诵,偶尔会中断。就这样,我在8月1日顺利完成了考研所有单词的记忆,虽然表面上只过了一遍,但由于反复练习,实际上可能已背诵了四五遍之多。接下来,我开始做张剑出版的黄皮书基础版。当词汇量足够时,阅读文章便显得游刃有余。不过,后来意识到基础版对我来说略显冗长,但我已经做了很多了。于是转向珍藏版,每天坚持做两三篇。令我惊讶的是,这两本书包含了1994年至2013年的真题!我竟然以这种方式消耗了宝贵的真题资源,几乎快要全部做完,真是浪费!对此我深感后悔,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吧,明明目录上已经明确标注了。于是我果断放弃了真题,转而选择150篇作为练习材料。我计划每天完成四篇文章,但始终未能如愿,通常晚上草草地做两篇,错误率还很高。这150篇与真题的感觉不同,题目设置偏颇!因此,我要提醒学弟学妹们,150篇可做可不做,如果时间紧张,建议不要做,确实质量欠佳。就这么拖延着,时间已经进入了九月份,你们可以想象我的进度有多么缓慢。那时,我对完形填空一无所知,对于阅读后的新题型究竟是填充句子还是排序,以及作文部分,我都还没开始准备。
考研专业课方面:
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我认为基础理论的理解至关重要。这包括电路的基本定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以及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比如共射极、共集电极和共基极放大电路的特点。这些基础知识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一定要扎实掌握。理解晶体管和运算放大器的工作特性,例如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电压增益等参数,这对分析复杂的电路结构极其关键。
数字电子技术方面,逻辑门电路的组合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是重点。你需熟悉各种基本逻辑门(AND、OR、NOT、NAND、NOR、XOR)的功能,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进行电路设计。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等时序电路的理解和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要注意的是,理解和掌握摩尔型和米勒型的转换,这对解决实际问题大有裨益。
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和实例解析同样重要。凭动手做实验,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你尝试搭建简单的放大电路,观察其工作状态,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字电路,如二进制计数器,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题目训练不能忽视。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的题型多样,既有理论分析,也有计算题,甚至可能涉及到电路设计。凭大量的习题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培养解题思路和技巧,这对应对考研的笔试环节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