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车辆工程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午后和晚餐后的一段时间,我会专注看政治,确保每日完成一章的学习并做相关选择题,偶尔会超时。我对政治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相对轻松。我要告诫理科生,暑假开始接触政治是比较理想的安排。惨痛的经验告诉我,考试前夕不宜在政治上投入过多精力,不必强求记住所有预测卷的答案,重点记忆关键点就足够了。毕竟,在北京这样的考区,即便你将肖四的答案一字不差抄上去,也不可能拿到满分,政治并非拉开分数的关键科目。所以,尽量腾出宝贵的时间来巩固数学,保持解题的感觉。
考研数学方面:
我早早地就开始涉猎数学书籍,不过阅读进度并不迅速,大约是从七月份才真正系统性地研读。我采取了一种方法,每读完一章,就配套完成那一章的所有习题,对于错误的部分,我会用标记圈出,并将它们整理进专门的错题集里。我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蓝色用来抄写题目,黑色记录答案,而红色则用来标注关键知识点和注意事项。整理错题时,我不再重复抄写同类问题,而是挑选一两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这样既能避免疲劳,又能在回顾时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在暑期期间,我会边学习边记忆重要的公式和定理。暑假结束后,我进入了强化训练阶段,开始做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包括17年的五套超越题,张宇的8+4和400题中的5套,以及李永乐的6+2,从2004年至20年间的真实试卷,我每天都坚持做一套。到了十一月中旬,我与一位同伴约定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套题,尽管我们的交流仅限于网络,但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鞭策作用,想偷懒时就会想起彼此的约定。每做完一套题,我都会至少回顾两遍,深入分析每种题型,因为之前只顾着做题的乐趣,结果到了真正的考场却无法辨认出来。实际上,有些大题在模拟卷中已经出现过,我都一一记录下来,在考试前再次复习,以加深印象。这种方法的效果非常显著。
考研英语方面:
由于我一直没在备考四六级时记忆词汇,因此我的词汇量相当匮乏,这使得提升英语首先需要从词汇入手。从八月底开始,我利用红宝书每天专心致志地背诵单词,整整坚持了一个月。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将整本书抄写了一遍,尤其是那些我不太熟悉的单词释义。红宝书附带的一张光盘包含所有单词的发音,我把它们导入了MP3,在日常行走中反复聆听。背完单词后,我会跟随着MP3进行默写,以巩固记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之前记住的单词隔几天就会忘记,所以我在做物理、化学和有机试题感到疲倦时会随手翻开复习,以此加深印象。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后,阅读理解和新题型的难度明显降低,通过不断研习历年真题,逐渐领会考研英语的独特解题方法。
对于作文部分,熟读并背诵几篇典范文章是必要的,但避免直接套用教科书中的模板,因为这可能导致得分偏低。应该根据范文归纳出自己的写作框架,并注重多次练习及书写质量。至于翻译和完形填空,它们既需要一定的策略,又检验个人的语言直觉。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作为理工科学子的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不言喻。这门学科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涵盖了静力学、动力学以及振动与波动等方面的内容。备考理论力学时,首先要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定律,如牛顿三定律、动量定理、能量守恒等,这些都是分析问题的基础。
深入理解力的分解与合成、约束条件下的力系简化,这是静力学部分的重点。你需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例如凭受力分析来求解物体平衡问题。动力学部分的质点运动学、刚体运动学也是难点,尤其是对角速度、角加速度的理解,以及利用动能定理、功和功率的概念解决问题。
对振动与波动部分,理解和应用简谐振动的特征,如频率、周期、振幅等,以及波的传播特性,如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需较强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微积分的应用。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大家多做题,因理论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凭大量的习题训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解题技巧。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这对记忆和理解都非常有帮助。对难以理解的部分,不要害怕寻求他人的帮助,找老师教,也和同学讨论,集思广益往往能带来新的启示。
在复习过程中,保持好的心态同样重要。理论力学虽然抽象,但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一定能够掌握。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是你向成功迈进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