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计算机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政治是红宝书出版之后才开始复习的,时间不长,强度随着对背诵的需求增大而逐渐增大。主要学习书籍是1000题+红宝书,押题卷使用的是肖4和蒋5,风中劲草买了但没什么时间看,最终没有使用(当然我不是说它不好,只是我没能亲身证明它好不好)。等八九月份肖秀荣三件套出来以后跟着肖秀荣老师走。给自己做个计划,每天背书、刷题。遇到实在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比如马政经),可以去问问老师,帮助理解。然后等肖八肖四出来以后刷选择题、背大题。政治一定不要都堆在最后,否则背不完,最好能早点下手,选择题要多做一些。
考研数学方面:
简单说下数学的用书吧:课本是《高等数学上下》同济第六版、《线性代数》同济第五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大第四版。然后最重要的是二李的《复习全书》和《历年真题》,这个最好多撸几遍。。还有曹显兵的《概率论复习讲义》,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复习讲义》。我还买了张宇的《高等数学18讲》但是没时间看了。还有张宇的模拟8套卷,就做了一套感觉好难。学数学的主观问题。有些同学对数学有天生的恐惧,说实话我本人的数学也不好,大学期间数学课程也就刚及格的水平,所以大家只要好好努力,一路坚持下去,肯定会得到满意的分数。
考研英语方面:
坦白讲,我的英语水平并不高,但我发现作文部分是我的强项。从八月份开始,我就着手提升英语,我没有专门去背词汇,而是通过做真题阅读来记住那些我不认识的单词。我个人强烈推荐张剑的黄皮书,因为我觉得其他版本相比之下不太出色。在九月中旬之前,我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仔细研究了历年真题中的翻译部分,反复琢磨了许多复杂的句子,这对我后续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有些教师建议先攻克阅读A,认为一旦掌握阅读A,其他部分自然不在话下。然而,我有个习惯,一做阅读A就会迫不及待地去看题目,缺乏耐心去深度理解句子。因此,我选择从翻译入手。此外,我发现历年翻译题目的难度差异不大。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但无论怎样,处理好长难句对于考研至关重要。至于作文,我在考试前大约十天左右开始准备。我构建了自己的模板,并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一套适用的体系。接着,我找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尝试套用,主要还是以真题为主,甚至可以说,只要吃透真题就足够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这个科目的覆盖面广且深入,包括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在数据结构中,重点在于理解各种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的特性和操作,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算法设计与分析也是关键,特别是排序和查找算法,比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二分查找等,需熟练掌握其原理和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部分,要理解CPU的工作原理,包括指令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等模块,以及流水线、虚拟存储等概念。了解并掌握数制转换和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操作系统部分,核心是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管理。理解这些概念如何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资源分配,例如死锁、调度算法、页替换策略等,这些都是常考点。
至于计算机网络,TCP/IP五层模型是基础,每个层次的功能和协议要清楚,尤其是传输层的TCP和UDP,网络层的IP,以及应用层的各种协议如HTTP、FTP等。还要熟悉网络通信的基本过程,如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先通读教材,构建起整体的知识框架,再凭做题来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对难点,寻找相关教程或视频进行深入学习。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的练习必不可少,它们帮助你熟悉考试的出题风格和难度,提升解题速度。
在复习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理解重于记忆,尽可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凭编程或者实例去理解和运用所学。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这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