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民族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进入十二月初,我便集中精力复习大纲内容。由于前期积累了足够的阅读量,背诵变得相对轻松。对于肖八和肖四,我仅浏览了可能出现的题目类型,并未深入记忆;幸好我对大纲熟悉,因此客观题部分为我挽回了不少。因此,建议大家也应关注肖老的预测,关键是要掌握如何应对主观题的答题策略,这样可以避免考试时的不安。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这个成绩感到相当满意。英语学习是从三月起步的,初期主要集中在背单词上,我埋头苦读绿宝书,直到暑假前已经大致翻阅了四到五次。五月时,我开始接触张剑的阅读理解练习册,觉得难度比真题高,我就当作是增加词汇量的方式,毕竟它的题目设计不如真题那样精密,因此对于错误的数量,我没有太过纠结。暑假期间我没回家,选择留在校园里全力备考,单词记忆也改成了使用手机应用,利用闲暇时刻。尝试过多种软件,如知米、扇贝、乐词、不背单词等,个人最喜欢知米,因为其界面清晰简洁。至于单词书,朱伟的《恋练有词》或是何凯文的《1575》,选一本即可,我选择了《恋练有词》。我按照书中的30个部分来背诵,每天早晨攻克一单元,第二天先回顾前一天的内容,然后再学习新的,这样的循环持续下去,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日复一日的积累。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民族学通论”,这是一个研究人类群体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重点在于理解民族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互动。我在学习时,首先系统地阅读了教材,把握基本理论框架,凭阅读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案例分析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我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提升自有的批判思考能力。
“中国民族史”则需对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有深入的理解。这不仅仅是记忆各个民族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影响。我在复习这个科目时,侧重于时间线的梳理,按照历史时期划分,深入挖掘每个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迁,尤其是重要历史节点上的民族交融与冲突。我会结合实地考察或阅读相关地方志,去感受和理解各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我还发现跨学科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比如,将民族学的理论应用到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或者反过来,用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民族学的现象。这样不仅深化理解,也能帮助我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民族学通论还是中国民族史,都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这样在面对复杂的学术问题时,有自有的见解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