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启动政治复习的时间不必过早,九月开始完全适宜,那时可以按照新的大纲进行学习。初期专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并浏览过去十年的真题中的哲学题目,其余题目则无需过多关注,因为每年的出题角度都有变化。如果时间紧迫,即使到十月才开始全面复习政治也是绰绰有余的。在选用的教材上,我选择了四本书,包括真题集、大纲解析、考试分析以及序列二。接近尾声时,我在网上找到了精简版的考试分析,这就是我全部的参考资料。
对于客观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认为已经相当理想。如果你想达到同样的水平而不愿投入太多时间,大纲解析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尽管有人批评这本书的重点不够鲜明,但考虑到它的篇幅有限,即使重点不明晰又能如何?每天阅读三十页,十天就能完整过一遍,反复读三四次,再加上做一些序列二的练习题,选择题的准确率应该能达到八九不离十。这种方式比啃那些厚重的辅导书籍高效得多。
我个人的习惯是先通读书本,按科目逐一攻克。对于主观题,主要参考考试分析,比起二十天二十题这类资料,背诵考试分析更加轻松,那本精简版可能还不到二十页,而标准答案正是来源于考试分析,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自行核实。由于时间所限,我只看了考试分析四五遍,没有来得及背诵,因此主观题的成绩并未达到我的期望值(补充:当然,我的期望确实有些过高~~~)。
考研数学方面:
准备数学之前其实完全就已经是一个门外汉了,知道自己的情况,所以也大概在三月份就开始看书了。刚开始看,完全不知道该看什么,怎么看。最先买的书是李的全书和考研数学配套的课本。课本是草草的过了一遍,因为内容太多,抓不住重点,所以过完了以后和没看几乎是没有区别的。决定认真看李的复习全书,刚开始看难受的要死,整本书的新知识点,根本就处理不过来。最后调整了策略,选择性的放弃了一部分知识点,硬着头皮过了一遍。然后接着第二遍,这时漏下的知识点也同时就慢慢的补上来了。过完了以后觉得自己大概可以稍微做一下模拟题了,然而,是我太天真,真题的难度轻轻松松就把我打回了原形。在崩溃的边缘,我就又开始了新的计划。我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连成一串。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评估我的英文水平还算不错,因此我没有在这项技能上下过多功夫。大约在八月中旬,我开始了首篇考研阅读。接下来的一个月,即八月中旬至九月中旬,我完成了150篇基础篇的练习,用的是十年前的版本,每天处理两篇文章,同时解决词汇问题,这样的下午时光便悄然流逝。进入九月中旬到十一月,我研读了张剑的真题集,并觉得颇有收获。到了十一月至十二月,我挑战了12年的150篇基础篇,设定每70分钟完成四篇阅读,错误率通常在1到6个之间,平均下来是3个,我觉得这个表现尚可接受。此时,我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写作部分。在这个阶段,我对真题进行了第二次回顾(第三次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两次之后大部分答案已经牢记于心,但新词汇必须全部掌握)。最后,在十二月到一月间,我购买了《最后5套题》和何凯文的《最后8套题》来进行全面模拟测试训练。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主要研究的是固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理解基本概念是基础,比如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这些都是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石。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不是简单地记忆公式。
掌握各种应力状态分析方法至关重要。例如,二向应力状态下的正应力圆和剪应力图,三向应力状态下的莫尔圆,以及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状态的分析。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工具,需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熟练运用。
再者,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是考试的重点。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断裂韧性等参数的理解和应用,需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真正理解其意义。要了解不同材料在受力条件下的行为,如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区别。
失效理论和极限状态设计原则是材料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克定律、欧拉-伯努利梁方程、圣维南原理等,这些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频繁使用的理论。对这些问题,不仅要求能计算,还要能解释结果的物理含义。
实验部分不容忽视。实验帮助直观地理解和验证理论,比如拉伸、压缩、扭转试验的结果分析,都是考试中可能涉及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除了看书和做题,理解并应用才是核心。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结构设计或工程案例分析,这不仅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回顾和总结,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