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分数虽不高,但在北京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还算过得去。就算你的复习无懈可击,顶多也就比我高出几点。如果把这些时间投入到数学和专业课程上,你的提升将远超这些分数。我在九月的后半段启动复习(其实十月开始也完全来得及)。内容确实不少,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减轻一些压力,保持适度的学习强度。我会看《政治大纲解析》,对于那本俗称“红宝书”的资料,我的方法是:第一次快速通读,不做笔记;第二次对照历年试题标记关键点;第三次则是反复记忆那些标记的部分。我选择了肖秀荣的系列资料,不过今年他的预测题命中率不高,所以押题不能过于依赖。
专业课程方面,我整理了一份升级版的笔记,并且尝试边背诵边默写,同时回溯课本知识。通过分析历年真题,我可以大致确定哪些内容是重点,让自己心中有数。
至于政治,现在可以开始做1000题了,遇到错题要多加温习,确保真正理解。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出题是一年比一年难了,总体而言复试时还是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多做些难题,对考试心态有好处。7月开始做李永乐全书,两个月看完复习全书。九月份做660,每天做高数10选择+10题填空+代数10选择+10代数,订正,就这些,算二轮复习吧。之后就是每周2-4套卷子配合张宇一千题,随着张宇8套张宇4套,李永乐8套相继出来,就到考试时时间了。效果还好,投入时间较多。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你要有恒心。单词是第一关,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你什么都是白搭。我的背诵方法如下:翻一遍单词书,把不认识的单词勾出来,然后反复记忆这些不认识的单词,逐步剔除能记住的,最后把无论如何都记不住的单词裸抄出来(不带中文),每天直观识别它的意思。单词需要每天背,没有捷径可以走,但是一天最多花一小时,早晨起床半小时、晚上睡前半小时即可。有了词汇量,那么你做阅读就是思维问题了,训练时必要的,可以与背单词同步。我用的黄皮书的,感觉还是与真题较为贴近,虽然有些题目也很纠结,一天一到两篇,一个礼拜一次综合4篇。不在多在于精,做完之后要对照翻译,比较自己理解与文章的偏差。完型与翻译的建议与阅读同步,反正以练为主。至于作文,建议准备好几个话题,比如例子,20多个就ok了,多了也记不了,然后还要准备一篇模板,建议综合几个模板自己写一个,已防备不时之需。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涵盖了系统描述、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是基础,如传递函数、根轨迹、频率特性等,这些都是构建控制系统模型的基础工具。我会建议大家在初次接触这些概念时,不仅要理解其定义,还要尝试凭实例去深入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核心部分。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等都是需熟练运用的方法。这部分理论性强,需大量的练习来提升解题能力。理解各种稳定条件背后的物理含义也至关重要,这对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
再者,控制器的设计是难点,如PID控制器、状态反馈控制器等。这里不仅需对控制理论有深刻理解,还需一定的计算技巧。我个人的经验是,多做题,尤其是设计题目,凭不断的实践来提高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记忆+实践”是王道。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是第一步,凭做题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对难以理解的部分,寻找相关的例子或者模拟实验进行辅助学习。定期复习也很重要,避免知识点随着时间遗忘。
利用好教材和参考书是关键。例如,胡寿松教授的《自动控制原理》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Khalil的《Nonlinear Systems》则对高级主题有详细阐述,适合深化理解。网上的教学视频、论坛也是很好的资源,帮助解答疑问,拓宽视野。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十分有效的。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互相讲解,不仅增进理解,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