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暑假没有复习政治,培养点感觉。9月下旬开始复习政治,看大纲解析,不过九月也就每天一个小时。10月每天1个半到两个小时,周二看的多一点,那天上午有课,所以看政治消遣一下,这个月主要就是看大纲解析,做1000题。11月份每天2个小时,早上背风中劲草,继续做完1000题,看了一下形势与政策,有时间的话,第二遍1000题,后来就出来肖8了,就可以做一下选择题检测下自己的复习效果,不断的查漏补缺。12月份政治花费的时间多一点,主要背肖8肖4,看看20天20题,反正市场上好多模拟题,有时间就拿来做做。对我来说政治就是消遣娱乐的科目,没觉得很枯燥,感觉复习的不错。
考研英语方面:
提到阅读,我自认为并不擅长,我一直对此有所反思,发现问题根源在于我的思考方式。我相信有不少人与我面临相似困扰,经常在两个选项间犹豫不决,感到十分纠结。然而,通过不断的练习,尽管无法完全消除这个问题,但至少它的发生频率显著降低了,这让我稍感宽慰。对于考研阅读的复习,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命题人的思维,准确找到每个问题对应的段落和句子,然后仔细分析,直接找出最贴切的答案,切忌过度推理或绕圈子。务必找到确凿的依据作为选择的支撑,因为考研阅读充满了技巧性,需要我们自我总结并运用参考资料。解题策略至关重要,有些问题甚至无需通读全文,凭借技巧就能解答。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语言文学,这是一个涵盖广泛且深度深厚的学科,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理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古汉语,这是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我凭反复阅读《诗经》、《楚辞》等经典,提升自有的语感和理解力;二是现代汉语,注重语法结构和词汇的积累,我会定期做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和近现代文学,我建议通读主要作品,并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度分析,了解历史背景,使文学作品的解读更立体。
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史的学习,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和比较。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本质探讨,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我通常会结合具体作品去理解这些理论,使其不再抽象。中外文学史则是一个时间轴上的故事,要理清各个时期的文学特征,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欧洲的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的兴起等。我会制作时间线,标注重要的文学事件和代表作,以此帮助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阅读和笔记,这不仅是积累知识,也是培养思考的习惯。我会对每一部作品、每一个理论进行个人解读,尝试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加深了理解,也激发了我对学术的兴趣。
我还积极参加讨论小组,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这种互动学习方式我受益匪浅。有时候,他人的观点能开启新的思考角度,有时则是凭解释他人的问题,我发现了自有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