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记忆比较简单粗暴,理解就显得比较高深了。其实“理解”主要是针对《马原》这一科目而言的,这一以哲学为主的科目是有着很高的分值的,而帮助理解的方法包括:看《精讲精练》,听辅导班老师讲课,睡前和舍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思考世界。这里我想强调一下,马原这一科目最好能自己画出框架,按照框架去理解记忆(其实最后考简答的时候都是在框架里的内容,你完全可以用排除法一个个去结合题干,看看哪个点或哪些点合适答题)
考研数学方面:
由于今年号称数学史上最难,一般考研用的练习册是数学复习全书等一套,市面上普遍流行的是李永乐的红色版、李永乐的粉色版、张宇的版本和考纲版。我推荐李永乐和张宇,考纲据说很好,但是出的太晚了。我用的李永乐的粉色版,包括全书、真题、400题模拟,我还买了红色版的660题基础训练,强烈推荐这本660,虽然很易错,但是真的很有帮助,总结也很好。自己要随着多做题,严格要求自己。大三我重看了教材,看完一章做一章的复习全书,结束后已经大概六月了。如果没有时间的小朋友务必在大三下把数学书学一遍到两遍。六月的时候,我很迷茫,合上复习全书,题目遮挡上答案我依旧什么也做不对的感觉。于是我得出结论,基础不牢,再看书。这个时候其他人都开始做各种题,我依旧在看书,不是不着急,但是再看书的时候感悟很多,觉得很多东西更通透了,所以也安下心来仔细看书,再看完一遍很快了,十月我就又看完了一遍三套书,做了所有的课后题,挑着想练习的部分做了数学复习全书。十一月中才开始数学冲刺,计算着时间,像考试一样做了真题,然后做了几套400题模拟,实际上我660和400都没做完,考的不好也是活该。另外还是重视做过的错题,反复多做,不要以为做过就一定会了。数学其实在总分比重中比大综合还要重要,非常拉分!一定要重视!对于数学我的建议是早准备,但是不要心急,千万重视教材,非常重要,万变不离其宗,不要认为只做练习册就行了,今年的真题就是教训,很多都是书上的一些知识点然而练习册上并不是重点。但是题目一定也要多做,数学必须每天都做,再忙也不能有一天不做题!保证一些经典题目和例题题型要熟练到不用怎么动脑都可以做出来,这些是保证数学成绩的底线。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重头戏。英语的复习首先是词汇。很多同学经受不住背单词的痛苦,就不怎么记了。于是导致最后英语无法继续下去,死在第一关。记单词当然很枯燥,但有方法,其实还是那两个字:重复。考研词汇说是有五千多,但真正需要记忆的重要和难的单词不到一千五。大概重复一周,就能把单词搞定。这个过程不好受,很消耗脑力,但它却是复习英语的第一步。在长难句学习的差不多的时候可以找出真题里的四篇阅读,将阅读里的每一句话都划分句子成分自己翻译,同时对照着答案解析,看看自己错在哪里,将自己的错误记录下来,每一套真题都要这么做。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是关键。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动稳定性等。对牛顿流体模型的理解,以及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即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应用,是基础中的基础。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因它们构成了分析和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核心工具。
掌握计算技巧很重要。无论是理想流体的一维流动,还是实际流体的二维、三维流动,都需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比如伯努利方程的应用、流速分布的计算、压力损失的估算等,这些都需凭大量的练习来熟悉和掌握。我建议使用一些经典的习题集,如白石的《流体力学》或者克雷文的《流体力学》进行训练。
再者,实验与案例分析不能忽视。工程流体力学不仅仅是理论研究,也包含了大量实践经验。例如,风洞试验、泵与风机性能测试、管道阻力的研究等,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常见的例子。理解和分析这些实验数据,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件应用也是现代流体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能帮助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流体流动情况。虽然初学者可能觉得难度较大,但掌握基本的求解器使用和结果解析能力,对理解和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
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材,参考书,网络上的教程,论坛,甚至导师的指导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很重要,这帮助巩固知识,及时发现并弥补自有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