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使用资料:政治大纲解析(红宝书),配套的1600题,风中劲草核心考点、核心考题、预测三套,肖秀荣考前四套,复习马哲什么的,大家用一周,我一般3天就差不多了,而且成绩出来也还算不错。你的基础决定你复习开始的时间,如果你的政治基础不是特别好,或者说你不太擅长记忆,那么你复习政治的时间需要提前。如果你的政治基础还不错,记忆力也比较强,那么可以先把政治放一放,等到大纲解析出来的时候再开始复习。我是十一假期开始投入到考研政治复习之中的。所以复习政治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对于政治的复习,我大概是这样进行的。十月一开始,我一般每天早上7:30到9:30的时间基本就奉献给政治了。选择早上复习政治,有两个考虑,一是我政治基础比较好,而我早上的状态不太好,所以把状态不好的时间留给基础好的科目;二是因为考研时政治考试就是在上午,这样安排能使自己尽早适应考研考试的安排。我政治看了3遍。第一遍一定要细致,速度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理解,因为第一遍对于之后的记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一般是一天看一章,先看红宝书,再看风中劲草核心考点,马哲很难的那几章就两天看一章,看一章做一章的题目,这一遍做的是红宝书配套的1600题,还有风中劲草核心考题中的好题,因为做两套题,所以速度很慢,有时候每天用的时间会超过2小时。第二遍要提高速度,主要看核心考点,把之前做错的题进行初步复习,再做做风中劲草核心考题中的真题,只有题目答案在核心考点找不到的时候才去翻翻红宝书,这一遍已经蛮快的了,有简单的章节一天能看两章乃至三章了。第三遍,我完全把红宝书扔一边去了,核心考点很快的过一遍,然后看错题,当然也是一章一章的来。考前几天我把风中劲草赠送的模拟题做了,还买了肖秀荣和任汝芬的考前模拟做了,全当演练了。给大家的小建议是,关注选择题的两类题目,做题的时候先把自己不确定的题目做标记,之后不管自己这道题做对没都需要重点关注,这是一类,另一类就是你做错了的题目。考前如果有时间就多看看错题吧,这两类题都是你可能错了再错的。政治总体来说是比较省心的,但要想拿高分,还得加点油。
考研英语方面:
我提早开始了写作练习,在10月左右就开始着手,每隔一两天就会撰写一篇文章,并请教师指导修改。后来,几乎每天都会坚持写作,因此到了考试时,我能流畅地写出远超200字的文章,甚至常常需要删减一些内容。期间,我也形成了自己的写作框架,阅读了作文书籍并从老师那里学习了不少技巧,归纳出适合各种情境的语句。我还为每个句子编了号,探索可替代的词汇,遇到精彩的表达就记在笔记本上,就像是厨师收集美味的食材一样积累语言素材。我没有依赖网络上的现成模板,所有内容都由我自己原创。因为大家都强调避免千篇一律的模板,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应发掘并构建适合自己风格的独特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历史学基础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历史等多个领域,需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中国古代史,要深入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影响。比如秦汉的统一、唐宋的变革、明清的社会转型等。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也非常重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古籍。
近现代史部分,需关注的是历史大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和国际关系。例如,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都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把握。对世界历史,要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脉络,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再者,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主义等基本史学理论,能够帮助更客观地看待历史。学会运用史料批判、比较分析等方法,能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阅读-笔记-思考-讨论”的循环。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做详细的读书笔记,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炼和整理。深度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尝试提出自有的观点。可能的话,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能帮助拓宽思路,深化理解。
历年真题的研习也是十分关键的。凭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和出题方式,也能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知识盲点。